寬中丸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三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山楂不拘多少(蒸熟,曬乾)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痞悶,停滯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作丸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三。

《三因》卷十六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大附子(炮,去皮臍)、木香(炮)、青皮、大黃(溼紙裹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滯不快,飲食不消,胸膈痞塞,凝痰聚飲,狀如傷寒,頭疼,胸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薑湯送下;頭疼甚,調救生散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三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黃橘皮4兩,白朮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調,冷氣客於中,壅遏不通而為脹滿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煎木香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烏頭(炮裂,去面板)半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半兩,高良薑半兩,甘遂(麩炒)半兩,大黃半兩,梔子仁半兩,巴豆(去皮心膜,研出油)49粒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宿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棗肉為丸,如小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(去粗皮,米泔浸3日,炒幹)2兩,烏藥(去粗皮)2兩,香附子(火燎去毛)2兩,三稜(醋煮,切,焙乾)1兩,廣荗(煨)1兩,青皮(去瓤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乾薑(炮)1兩,良姜(炒)1兩,小茴香(炒)1兩,神曲(炒)1兩,麥芽1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下元虛冷,腳膝無力,腰滯腿疼,筋骨軟弱,心胸脹滿,嘔逆噁心,惡聞食氣;七癥八瘕,五積六聚,痃癖氣塊,脅助疼痛,臍腹脹滿,面黃肌瘦,身體倦怠,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;風溼氣痺,霍亂轉筋,上吐下瀉,氣逆衝心,翻胃吐食,多年氣痢,小腸疝氣;婦人月事不行,臍腹疼痛,一切沉滯之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5錢,三稜1兩,莪術1兩,青皮1兩,陳皮1兩,檳榔1兩,桔梗1兩,縮砂仁1兩,人參1兩,當歸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疾,諸般停滯,肚腹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米湯、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五引《修月魯般經》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4兩,陳皮2兩,青皮2兩,枳殼2兩,枳實2兩,三稜2兩,莪術2兩,神曲1兩,麥芽1兩,糖球子1兩,牽牛(頭末)1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肚內痞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滴水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食遠白湯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五引《修月魯般經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大腹子(炮,去皮臍)、青皮、大黃(溼紙裹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滯不快,飲食不消,胸膈痞塞,凝痰聚飲,狀如傷寒,頭疼胸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。
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六引丹溪方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枳殼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六引丹溪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引《衛生家寶》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1兩,莪術1兩,縮砂仁(炒)半兩,青皮(去白)半兩,沉香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香附子半兩,胡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十膈五噎,滯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紫蘇、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: 寬中丸

配方組成

檳榔(面裹煨熟)2兩,木香2兩,半夏2兩(生薑制),陳橘皮半兩,青橘皮半兩,京三稜7錢半,牽牛4兩(微炒,取頭末2兩)。

功效主治

氣不升降,痰涎鬱塞,飲食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