辰砂不以多少。
諸癇。
上研細,水飛過,候幹,用豬心血和之得所,以蒸餅劑裹,蒸熟為度,取出就熱便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粒,食後臨臥溫人參湯送下。不10日取效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蓖麻子7粒(去殼)。
難產,並交骨不開。
將蓖麻研如泥,入麝1分,再研成膏。
塗產母足心,胎下即洗去,遲則恐子腸出也。如子腸出,即移塗產婦頂心,腸即收上,速去之。
《胎產心法》卷中。
附子大者10個。
腳氣。
上用赤小豆1鬥半,水3鬥,慢火同附子煮,令水盡,揀出附子(去皮臍),十字切作塊子,再同赤小豆5升,水1鬥,煮附子至水盡,取附子切片,焙乾為細末,入青鹽1分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鹽、酒任下。
《雞峰》卷四。
大黃2兩(醋2碗,煮幹,曬),血竭5錢,桃仁5錢,紅花5錢。
婦人經脈不行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頰赤心怯,潮熱,胸膈不利,減食多渴,咳嗽,唾稠痰。
上為末,和勻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
每服70丸,空心用醇酒送下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一。
生草烏頭、生天麻(洗)各等分。
一切頑風。
上擂爛,絞汁,傾盆中,砌一小坑,其下燒火,將盆放坑上,每日用竹片攪一次,夜則露之,曬至成膏,作成小錠子。
每1錠分作3服,用蔥、姜自然汁和好酒熱服。
《綱目》卷十七引《乾坤秘韞》。
綿紋大黃半斤(釅米醋1鬥,於銀石器內,以木炭文武火煮1晝夜,醋幹為度,曬乾,如無白色,慢火焙乾),血竭半兩。
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頰赤心怔,日晚潮熱,夜有盜汗,胸脅不利,減食多渴,咳唾稠粘,時有膿血,及傳屍勞。
上為細末,無灰好酒打糊為丸,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。
忌生冷、腥葷7日。
每服1丸,婦人用無灰酒1盞,紅花1撮,同煎至7分,空心溫服,平明時服;男子用青木香少許同煎,無灰酒煮化1丸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二引《居家必用》。
砒石1兩,綠豆6錢。
肺氣喘急,晨夕不得睡,不問新久。
上藥同煮,以豆爛為度,取出砒石,入黃丹1兩,同研爛,用紙做卷5-7重,如豆筒;又入砒石、黃丹,以黃泥固濟,復燒紅為度;又入黃丹1兩,面4分,為丸如粟米大,又以黃丹2兩為衣。
忌熱物1日。
每服2粒,新井花水送下。得效即止。
《得效》卷五。
狐肝1具,烏鴉1只,鴟梟1個,白礬1兩(生),生犀角1兩,野狸1個(去腸肚、皮毛,入新罐內,黃泥固濟,炭火煨令焦黃色)。
諸風,心癇病。
上為末,酒打糊為丸,如皂角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1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麻黃10斤(洗淨,去土,搗爛,用河水4擔浸1宿,砂鍋熬至1擔,去滓),貝母(炒,去心)2兩,桑白皮(去土)2兩,紫蘇子2兩,款冬花(去枝梗)2兩,桔梗2兩,知母2兩,栝樓大者1個,皂角2挺(去皮弦子。以上8味搗爛,入前麻黃汁內,熬至1半,去滓,澄取清汁,再熬成稠膏),白茯苓2兩(去皮),紫菀(洗去土,細末)1兩,天麻1兩(細末),人參(去蘆頭,為細末)1兩,阿膠(杵碎,炒為末,入藥拌勻)1兩。
諸遠年喘咳。
上以藥末搜和前膏,杵熟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每服1丸,溫齏汁化開,臨臥時飲之,便去枕仰臥,不許久坐,如不得睡,乃藥之效也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薄荷葉4錢,甘草4錢,巴豆(燈燒存性)2錢,盆消2錢,輕粉2錢,豆豉1兩(慢火炒),五靈脂2兩。
涎嗽喘滿,上攻心腹卒痛,及利下血,兼婦人帶下病,一切肋脅痛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溫齏汁送下。續後空咽津3-5次,禁飲食少時,覺咽喉微暖效。心腹急痛,溫酒下2丸,未效再服,得利尤良;帶下,以溫酒下2丸,或大便流利再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