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1兩半(銼),黃耆1兩半(銼),木通1兩半(銼)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川升麻1兩半,栝樓根2兩,赤芍藥1兩,赤茯苓1兩,甘草1兩(生,銼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當歸半兩。
大熱發癰在背,或於陰股間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-7片,小麥100粒,生地黃1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黃芩1兩,知母1兩,葛根1兩(銼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。
傷寒後,朝暮發寒熱,或如瘧狀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,以衣覆之。汗出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前胡2兩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3兩。
熱病5日,頭痛壯熱,骨節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豉少半合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犀角屑1兩,赤芍藥1兩,柴胡(去苗)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,焙)1兩,檳榔1兩。
時氣5日,心腹壅悶,骨節疼痛,背膊煩熱,不下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黃芩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大腹皮1兩(銼),郁李仁1兩(湯浸去皮尖),羚羊角屑1兩。
傷寒8-9日,大便不通,心神悶亂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以得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黃芩3分,麻黃1兩(去根節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葛根半兩(銼),桂心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樸消半兩,石膏1兩。
熱病2日,頭痛壯熱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蔥豉湯調下,不拘時候,衣蓋取汗;未汗再取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赤芍藥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石膏2兩,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陽毒傷寒。氣盛,昏昏如醉,熱躁煩渴,口苦舌幹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黃芩1分,決明子1分,防風1分(去蘆頭),川升麻1分,川大黃1分(銼,微炒)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小兒眼生翳膜,體熱心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.入淡竹葉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黃芩1兩,黃柏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生乾地黃1兩,地榆(銼)1兩,犀角屑1兩。
大腸積熱,下血不止,日夜度數無恆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青竹茹半雞子大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黃芩半兩,蝟皮半兩,當歸半兩,芍藥1兩,牡蠣2兩半,竹皮2兩半,狐莖1具。
婦人陰脫。
上藥治下篩。
禁舉重、房勞,勿冷食。
每服方寸匕,以飲送下,每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黃芩半兩(去黑心),黃柏半兩(去粗皮,銼),黃連半兩(去須),鬱金半兩。
諸瘤血出。
上為散。
入寒食麵5錢匕,水調。貼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黃芩不拘多少(用童子小便浸3日,取出銼碎,焙乾)。
小兒咳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乳食後以白湯少許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丘松年方。
黃芩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決明子1兩,玄參1兩,柴胡(去苗)1兩。
傷寒熱毒氣攻眼,翳膜赤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竹葉3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芩3分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1分,犀角屑半兩,石膏3分,羚羊角屑半兩,藍葉3分,川樸消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上焦壅熱。心神煩躁,鼻衄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愈為度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芩1兩,淡豆豉3兩(研)。
小兒肝熱,眼生障暈,不能視物。
上為末。
忌酒、面。
每服3錢,用熟豬肝裹藥同吃,溫湯送下,不拘時候,1日2-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二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黃芩2兩,白及2兩,麻黃2兩(去節),漏蘆2兩(真者),白薇2兩,枳殼2兩(麩炒,去瓤),升麻2兩,白芍藥2兩,川當歸2兩,川牛膝2兩,甘草2兩,大黃5兩。
時行熱毒而致癰疽發背,丹疹赤腫,惡肉變作赤色;及眼赤腫生障翳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至7分,空心熱服。或利1-2行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三。
黃芩、當歸、川芎、白礬、黃連。
陰門生瘡。
上銼散。
煮水燻洗即安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六。
黃芩半兩,瞿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滑石1兩,水通1兩(銼),車前子1兩,葵子1兩。
產後小腸結熱淋澀,心神煩躁,口舌乾焦,不思食飲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每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薇1兩,梔子仁1兩,大青1兩,知母1兩,栝樓1兩,川消石1兩,白鮮皮1兩。
傷寒熱毒在內,心煩發狂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黃連(去須)1兩,葳蕤1兩,川升麻1兩,蕤仁(湯浸,去赤皮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斑痘瘡入眼,口乾心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黃芩1兩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鐵粉半兩(細研),川馬牙消1兩。
熱病毒熱不解,口乾煩躁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溫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黃芩半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赤芍藥3分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3分,細辛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。
傷寒。頭痛,心神煩熱,四肢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黃芩、山梔子、黃丹各等分。
小兒斑瘡入眼。
上為末。
用牛蒡子葉杵汁調,塗在頂門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丁時發方。
黃芩1兩,赤茯苓1兩,石膏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葛根半兩(銼),甘菊花半兩。
心胸煩熱,頭疼目澀,煩渴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豉2-7粒,淡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黃芩1兩,大青1兩,川升麻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茵陳1兩,川樸消1兩,梔子仁半兩,黃連半兩(去須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。10日內未得汗,表裡有熱,發斑,狂言欲走,眼目俱黃,心中煩悶,大便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竹葉3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芩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麥門冬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葛根(銼)1兩,桂心半兩。
傷寒。吐下後,內外有熱,煩渴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木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芩2兩,秦皮半兩(真者),莽草半兩,細辛半兩,白芷半兩,川芎半兩,黃連半兩,羌活1兩半。
瘡腫,癌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1兩半,以豬蹄煮熟,去蹄,入前藥煎數沸,通手以綿惹洗癌瘡,直至藥冷為度,洗後使麝香膏貼。春、冬1日1洗,夏、秋1日2洗。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黃芩3分,柴胡3分(去苗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。
傷寒。潮熱煩悶,體痛嘔逆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黃芩1分(去黑心),人參1分。
小兒心熱,驚啼。
上為散。
每服1字匕,以竹葉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黃芩半兩,枳殼半兩(去瓤,麩炒),大黃半兩,大腹子半兩。
傷寒5-6日,大便不通,熱燥悶亂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半,水半盞,煎至4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。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黃連(去須)1兩,葳蕤1兩,川升麻1兩,蕤仁(湯浸,去赤皮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犀角屑半兩。
眼生蟹目,黑睛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臨臥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黃芩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半兩,刺薊1兩,蒲黃半兩。
熱病,鼻衄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黃芩半兩(新瓦焙乾),麥門冬(去心)半兩。
產後血渴,飲水不止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黃芩1兩半,地榆1兩半(銼),玄參2兩,茜根2兩(銼),寒水石1兩,麥門冬2兩半(去心,焙),川升麻2兩,犀角屑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心熱,吐血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黃芩1兩,木通(銼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羚羊角屑1兩,犀角屑半兩,地膚子3分,葳蕤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眼生花翳不退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黃芩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石膏(細研,水飛過)1兩,知母1兩,石決明(搗細研,水飛過)1兩,地骨皮1兩,梔子仁1兩,細辛1兩,赤芍藥1兩,黃連半兩(去須)。
風毒攻眼,磣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後及臨臥時以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黃芩1兩,川芒消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白鮮皮3分,秦艽3分(去苗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1兩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乳石發動,煩熱滿悶,身體生瘡。先有癖食不消,或飲酒食肉所致乳石發,腹脹頭痛,時苦心急痛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。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黃芩半兩,大黃半兩,山梔子仁3錢,玄參6錢。
瘡毒出盡後嘔吐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兩,水2升,煎至8合,去滓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
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黃連3分(去須),石膏1兩,梔子仁1分,麻黃1兩(去根節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後,餘熱不解,身體沉重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蒺藜、木賊、蟬蛻、殭蠶、蔓荊、香附、甘草、夏枯草。
風熱淚淋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黃芩不拘多少(用童子小便浸3日,取出銼碎,焙乾)。
小兒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乳食後以白湯少許調下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九。
黃芩半兩,訶黎勒半兩(煨,用皮),樗株皮半兩,瓜蔞根3分,黃連3分(去須),當歸(銼,微炒)3分,烏梅肉1分(微炒)。
小兒痢渴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七。
黃芩1分(去黑心),升麻1分,黃連1分(去須),大青1分,蝦蟆1分(燒灰),角蒿(灰)1分,黃柏(去粗皮)半兩。
小兒口齒疳。唇口癢痛,齒齦腫黑,宣露搖動;及乾溼癬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1字匕,貼齒齦上,有涎即吐。如患乾溼癬,以口脂和,塗瘡上;或臘月豬脂和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黃芩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芒消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石膏半兩。
小兒臟腑壅實,心神煩熱,睡臥不安。少小腹大短氣,熱有進退,食不安,谷為之不化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黃芩3分,川升麻1兩,石膏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玄參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小兒熱瘡生於身體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芩半兩,栝樓根3分,黃連3分(去須),烏梅肉1分(微炒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樗樹皮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。
小兒痢渴不止,壯熱腹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耆5兩,白朮5兩,前胡5兩,枳殼5兩,柴胡3兩,杏仁3兩,人參3兩,白茯苓3兩,甘草3兩,當歸3兩,半夏3兩,黃芩3兩,白芍藥3兩,麥門冬3兩,熟乾地黃3兩。
勞。人不甚虛,有熱,胸中煩,手足熱,心忪悸,口苦咽乾,痰嗽潮熱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大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九。
黃芩2兩(去黑心),玄參2兩,大黃1兩(銼,炒),甘草1兩(炙,銼)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升麻1兩半(焙)。
傷寒。頭痛,大熱煩燥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匕,以熟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黃芩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葛根(銼)1兩,梔子仁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7-8日,汗後餘熱不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芩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曾傷二月胎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黃芩1兩,黃連半兩(去須),生乾地黃半兩,川升麻半兩,知母半兩,葛根半兩(銼),梔子仁1分,大青半兩。
熱病煩渴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黃芩3分,知母1兩,羚羊角屑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茯苓1兩,酸棗仁1兩。
虛勞煩熱,不得睡臥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黃芩1兩,川芒消1兩,麥門冬3兩(去心,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3-7枚,甘草1兩(生用)。
乳石熱發,煩悶心躁,身體生瘡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二。
黃芩1兩,雞蘇1兩,滑石1兩,小薊根1兩,生乾地黃1兩,木通1兩(銼)。
血淋,小便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黃芩3分,赤茯苓1兩,川升麻半兩,吳藍半兩,阿膠2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鬼臼半兩(去須),黃柏3分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痢,心神煩悶,小便赤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芩1兩,地榆1兩(銼),犀角屑1兩,茜根1兩,柏葉2兩(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牛角(角思)灰1兩。
蠱注痢。下血,心神煩悶,腹中(疒丂)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芩1兩,烏梅肉10枚(微炒),石膏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。
妊娠患瘧,寒熱頭痛,口乾心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黃芩1兩(去黑心),甘遂1兩(麩炒黃),龍膽(去蘆頭)1兩。
傷寒。煩熱不解,譫語言妄語,欲發狂走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以冷水調下,更令病人飲水2-3盞,腹滿則吐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黃芩1兩(去心中黑腐)。
心臟積熱,吐血衄血,或發或止。盛夏時有大熱症,頭大如鬥,身熱如火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和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