噙化丸

《飼鶴亭集方》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薄荷4兩,川貝2兩,桔梗2兩,柿霜2兩,月石1兩,兒茶1兩,甘草1兩,吉梅1兩。

功效主治

真陰虧,少火旺,灼金,咳嗽氣逆,口乾咽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冰糖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飼鶴亭集方》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膽礬、硼砂、明礬、牙皂、雄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梅核氣,乃痰氣結於喉中,咽之不下,吐之不出,如毛草常刺作癢,新則吐酸妨悶,久成閉塞。喉癰喉蛾,一切氣火上逆,衝塞咽喉,湯水難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紅棗煮爛取肉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噙化1丸,溫黃酒1杯過口。內服蘇子降氣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引陳氏方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米炒西洋參6錢,醋制香附4錢,廣橘紅4錢,川貝3錢,桔梗3錢,松羅茶2錢(蒸爛)。

功效主治

夾痞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竹瀝、梨膏為丸,每丸1錢。

使用方法

臨臥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引陳氏方。

《醫方易簡》卷六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孩兒茶1兩,白檀香1兩,白蔻仁1兩,桔梗1兩,麥冬1兩(去心),蛤粉1兩,川貝1兩(去心),南薄荷5錢,天門冬5錢,木香3錢,麝香3分,真冰片5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甘草4兩熬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噙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易簡》卷六。

《喉科紫珍集》捲上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,新江子仁(去淨油)49粒,制半夏8分,雄黃5錢,陳膽星5錢,硼砂2錢,鬱金6錢,川連6錢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喉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好醋糊丸,如小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虛火及孕婦忌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甘草湯送下。口內噙化更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科紫珍集》捲上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山豆根1兩,硼砂2錢,冰片少許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喉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青魚膽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噙化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活人方》卷七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生地2錢,麥冬2錢,紫菀2錢,川貝母2錢,知母1錢5分,百部1錢5分,桔梗1錢5分,青黛1錢,川黃連5分,硼砂5分,薄荷葉5分,粉甘草5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用金膏代蜜和丸。

使用方法

不時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方》卷七。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(蘇州)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玉露霜2兩,百合2兩,川貝母2兩,柿霜2兩,茯苓1兩,海浮石1兩,生西月石2錢,生甘草5錢,薄荷5錢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咽燥,咳嗽痰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生曬共研細末,用薄荷煎湯,化煉蜜5兩半為丸,分做100粒,每粒約乾重1錢4分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噙化1丸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(蘇州)。
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木賊、天麻、幹菊花、白蒺藜、黃連、藁本、羌活、獨活、青葙子、楮實子、荊芥、蒼朮、甘草、夜明砂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胞腫硬,疼痛難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指頂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,早、晚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一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熟地黃、阿膠、五味子、貝母、款冬花、杏仁、人參、炙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久咳不止,諸藥不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一。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二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(童便浸)、北杏仁(童便浸,去皮尖、炒)、山梔仁(炒)、青黛、海粉、瓜蔞仁、訶子肉、馬兜鈴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白硼砂少許,和煉蜜薑汁少許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噙化1丸,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二。
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三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薄荷葉4兩,桑白皮2兩,天門冬(去心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知母(去皮毛)2兩,百部2兩,貝母(去心)2兩,柿霜2兩,枇杷葉(去毛,蜜炙)1兩半,訶子肉1兩半,阿膠1兩半,橘紅1兩半,紫菀1兩半,款冬花1兩半,栝樓仁(去油)1兩,栝樓皮瓤1兩,黃芩1兩,杏仁(炒,去皮尖油,取淨霜)1兩,白茯苓1兩,元明粉1兩,鉛白霜1兩,桔梗1兩,旋覆花7錢半,馬兜鈴7錢半,五味子7錢半,硼砂5分,冰片1錢(真者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梨膏為丸,如無梨膏,則以白蜜、竹瀝、梨汁熬至滴水不散為度,丸如龍眼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五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揀參5錢,懷生地1兩,生甘草2兩,白桔梗3錢,山豆根8錢,片腦3分,南薄荷葉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腫痛,或聲不清,或聲啞,咽喉乾燥,或生瘡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分3次服,臨臥時噙入口中,津液漸漸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五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引丹溪方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瓜蔞仁、青黛、杏仁、海蛤粉、桔梗、連翹、風化消。

功效主治

痰核在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薑汁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引丹溪方。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二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青黛、貝母、硼砂、薄荷、山豆根、柿霜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口中,用唾津徐徐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二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: 噙化丸

配方組成

薄荷葉2兩,訶子肉7錢,桔梗1兩,甘草7錢,瓜蔞皮瓤1兩,白殭蠶(炒)7錢,風化消5錢,鼠粘子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,毒氣不解,上攻咽喉,聲音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咽津,小兒則調化,頻抹其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