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茸丸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昆明方)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洋參1兩,鹿茸1兩,熟地2兩,大雲1兩5錢,當歸2兩,黃耆2兩,棗仁8錢,淮藥1兩,於術3兩,枸杞3兩,巴戟2兩,菟絲1兩5錢,棗皮8錢,天雄2兩,杜仲2兩,茯苓1兩,遠志8錢,淮膝5錢,五味1兩,菖蒲5錢,車前4錢,大棗1兩,川姜6錢,澤瀉4錢,硃砂2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病後體虛,心臟衰弱,怔忡驚悸,遺精,婦人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外裝蠟殼封固。

注意事項

感冒及一切熱症忌服;忌酸冷食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幼童減半,早、晚用開水各服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昆明方)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引《十便良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,陽起石半兩,麝香3銖,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子宮髒虛損,肌體羸瘦,漏下赤白,臍腹撮痛,瘀血在腹,經候不通,虛勞灑灑如瘧,寒熱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合陽起石、麝香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酒或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八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炙黃),覆盆子1兩,菟絲子1兩,穿心巴戟1兩,山藥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去皴皮,炙)1兩,大附子(炮)1兩,磁石1兩半(火燒,醋淬,細研,水飛),防風3分,芎3分,五味子3分,菖蒲3分。

功效主治

耳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八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酒浸1宿,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,生用)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,生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元髒虛損,一切風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日午用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3分,山茱萸3分,杜仲(銼,炒絲斷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五味子(炒)3分,菟絲子(酒浸,蒸,搗取粉)1兩半,肉蓯蓉(酒浸,炙)1兩,山芋1兩,酸棗仁(炒)1兩,膃肭臍(細切,研)1兩1分(用酒2升,淘濾精細,入銚子,慢火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精髓虛憊。

炮製方法

上11味,搗羅9味為末,將膃肭臍膏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用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續斷1兩,側柏葉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黃耆(銼)1兩,阿膠(炙燥)2兩,當歸(切,炒)半兩,熟地黃(焙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米飲送下;溫酒、鹽湯皆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白龍骨(燒過)3分,桑螵蛸(炒)半兩,牡蠣粉2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下焦冷氣,少腹疼痛,小便利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溫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草火上燎去毛,塗酥炙令黃色),菟絲子1兩半(酒浸,曬乾,用紙裹搗作末),天雄1兩(炮,去皮),蛇床子1兩,雄蠶蛾半兩(微炒)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冷,腰腳疼痛,筋攣骨痺,四肢少力,臍腹疼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酥炙黃,去毛)2兩,石斛(去苗)2兩,萆薢2兩,檳榔2兩,附子(炮)2兩,天麻1兩,巴戟(去心)1兩,熟乾地黃1兩,仙靈脾1兩,山茱萸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蛇床子1兩,杜仲1兩,五加皮1兩,肉桂1兩,獨活1兩,防風1兩,茯神1兩,牛膝1兩半,菟絲子3兩(酒浸3日,曬乾)。

功效主治

癱瘓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雞峰》卷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,麋茸2兩,熟乾地黃2兩,牛膝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1兩,桂心1兩,五味子1兩,巴戟1兩,菟絲子1兩,附子1兩,肉蓯蓉1兩,山茱萸1兩,薯蕷1兩,車前子1兩,遠志1兩,蛇床子1兩,漢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不足,腎臟傷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取白羊腎十隻,去筋膜,細切,爛研,用好酒5升,慢火熬成膏,入前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,烏賊骨1兩,桑寄生1兩,龍骨1兩,白芍藥3分,當歸3分,附子3分,桑螵蛸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久虛冷,腎與膀胱二經俱虛,有熱乘之,小便澀,日夜30-50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酒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一。

《百一》卷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、五味子、川當歸、熟乾地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溼腳氣,腿腕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食前以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一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十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熟地(酒煨)5兩,山茱萸(去核,酒拌蒸,炒)3兩,茄茸1具(去毛骨,酥炙),山藥3兩(炒黃),五味子2兩(蜜酒拌蒸,曬乾,炒)。

功效主治

精滑無度,陰竅漏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-5錢,早、晚、食前白湯送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十四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,菟絲子1兩(浸,酒蒸),天花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渴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用北五味子湯送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袖珍》卷二引《澹療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嫩鹿茸1兩(蜜炙),沉香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當歸(去蘆)半兩,茴香(炒)半兩,菟絲子1兩(酒浸,蒸數次,研如泥,箸葉上焙),葫蘆巴(炒)半兩,破故紙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精血虛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鹽酒、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二引《澹療方》。
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引《濟生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金毛狗脊(燎去毛)1兩,白斂1兩,鹿茸(酒蒸,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衝任虛寒,室女白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引《濟生》。

《濟生》卷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川牛膝(去蘆,酒浸)2兩,鹿茸(去毛,酒蒸)2兩,五味子2兩,石斛(去根)1兩,菟絲子(淘淨,酒浸)1兩,棘刺1兩,杜仲(去皮,銼,炒)1兩,川巴戟(去心)1兩,山藥(銼,炒)1兩,陽起石(煅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沉香(別研)半兩,川楝子(取肉,炒)1兩,磁石(煅)1兩,官桂(不見火)1兩,澤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少氣,腹脹腰痛,小腹急痛,手足逆冷,飲食減少,面色黧黑,百節痛疼,日漸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鹽酒、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一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燎去毛,酥炙)1兩,赤石脂1兩,禹餘糧(制)1兩,艾葉半兩,柏葉半兩,附子(炮)半兩,熟地黃(洗,焙)2兩,當歸2兩,續斷2兩。

功效主治

經候過多,其色瘀黑,甚者崩下,吸吸少氣,臍腹冷極則汗出如雨,尺脈微小。由衝任虛衰,為風冷客乘胞中,氣不能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石(煅,米醋淬7次,別研)2兩,熟乾地黃(洗,炒)2兩,當歸(去蘆,炒)2兩,白艾葉(洗,醋浸炒)半兩,卷柏葉(醋浸炒)半兩,麒麟蠍(別研)半兩,沒藥半兩(別研),赤石脂(煅,別研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續斷3兩(酒煮)。

功效主治

經候過多,其色瘀黑,甚則崩下,吸吸少力,臍腹如冰,冷汗如雨,衝任虛損,風冷之氣客於胞中,氣不禁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空心、食前用溫酒或淡米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醫碥》卷六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川牛膝(去蘆,酒浸)2兩,鹿茸(去毛,酒蒸)2兩,五味子2兩,石斛(去根)1兩,菟絲子(淘淨,酒蒸)1兩,附子(炮,去皮尖)1兩,川楝子(取肉,炒)1兩,沉香半兩(另研),磁石(煨)1兩,官桂(不見火)1兩,澤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失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碥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對,木香半兩,葫蘆巴1兩,石斛(去根)半兩,茴香子(炒)3分,巴戟天(去心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檳榔3分(銼),熟乾地黃1兩,破故紙1兩(酒浸,炒),肉蓯蓉1兩(酒浸,焙),官桂半兩,菟絲子1兩(酒浸1日),蛇床子半兩(酒浸),苦楝子1兩,薯蕷半兩,乾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塗酥炙脆)1兩,天雄(炮裂,冷水浸,去皮臍)1兩,白附子(大者,炮)1兩,鹿髓(去膜,別研如膏後入)1兩,膃肭臍1對(薄切,塗鹽炙香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傷憊,腰膝無力,形瘦骨病,頭目昏沉,時忽旋運,項背疼痛,不得俯仰。

炮製方法

上五味,搗羅四味為末,與鹿髓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1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遠志(去心)1兩半,熟乾地黃3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2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口舌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黃耆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酒浸1宿,塗酥炙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面板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萆薢(炒)1兩,人參1兩,五味子(炒)1兩,蛇床子(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覆盆子(去莖)1兩,黃耆(銼)1兩,木香1兩,車前子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山芋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虛損,骨痿羸瘦,心煩腹急,腰重耳鳴,行坐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漸加至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半兩,桂(去粗皮)3分,黃耆(銼)1兩,澤瀉1兩,芍藥1兩,桑寄生1兩,補骨脂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脹虛寒,痛引臍腹腰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3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蛇床子1兩,黃耆(蜜炙,銼)1兩,桂(去皮)1兩,白蒺藜(炒,去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皴皮,切,焙)1兩,陽起石(研)1兩,桑螵蛸(燒灰存性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腎臟虛憊,遺洩不時,黑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或鹽湯送下,空心、午前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對(酒浸,去毛,炙),肉蓯蓉(酒浸1宿,去皴皮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牛膝(酒浸1宿,焙)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五味子1兩,巴戟天1兩,葫蘆巴1兩,山芋1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桂(去皮)1兩,桑螵蛸(炙)1兩,楮實1兩,木香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紅豆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沒藥1兩,沉香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白蒺藜(炒,去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腎臟虛損,腰腳弱,氣不足,體煩倦,面色黑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空心、午前、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三引《指南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5兩,乾地黃2兩,菟絲子2兩,牛膝2兩,萆薢1兩,附子半兩,乾漆半兩(炒煙盡)。

功效主治

嗜慾太甚,膝脛疼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用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三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3分,白薇(去苗)3分,覆盆子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菴(艹閭)子3分,熟乾地黃(焙)3分,山芋3分,蛇床子(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乾薑(炮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芎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續斷半兩,牡丹皮半兩,人參半兩,卷柏半兩,龍骨半兩,蒲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傷帶下,漸成勞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;米飲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酒浸,焙)、肉蓯蓉(去皴皮,酒浸,焙)、巴戟天(去心)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遠志(去心)、桂(去粗皮)、乾薑(炮)、地骨皮(去土)、黃耆(細銼)、熟乾地黃(焙)、牛膝(去苗,酒浸1宿,焙)、柏子仁(微炒)、覆盆子、防風(去叉)、磁石(醋淬6-7次,研細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元氣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磁石外,併為細末,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食前以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酒浸,炙令黃)1兩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1分,龍骨(碎,研)1兩1分,黃耆(炙,銼)1兩1分,桔梗(銼,炒)1兩1分,生乾地黃1兩1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)1兩1分,芍藥1兩1分,人參1兩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蝟皮(炙焦)1兩半,芎1兩半,槐子(微炒)1兩半,白礬(熬令汁盡)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桂(去粗皮)3分,蒲黃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痔瘻。牡痔、牝痔、脈痔、腸痔、血痔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煎柏葉湯送下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令微黃),白龍骨1兩(燒過),桑螵蛸3分(微炒),椒紅1兩(微炒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山茱萸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虛冷,小便數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黃耆(細銼)1兩,人參1兩,土瓜根1兩,山茱萸1兩,杜仲(去粗皮,切,炒)1兩,桑螵蛸(炙)1兩,栝樓根1兩1分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)1兩1分,肉蓯蓉(酒浸1宿,去皴皮)1兩1分,雞膍胵10枚(炙幹)。

功效主治

虛渴,煩躁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酒送下,溫水亦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酒浸,炙黃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石膏(碎)3分,熟乾地黃(洗,焙)1兩,續斷1兩,牛膝(酒浸1宿,銼,焙)1兩,肉蓯蓉(酒洗,切,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杜仲(去粗皮,酥炙)2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摘)1兩,荊子1兩,五味子(炒)1兩,人參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蛇床子(炒香)1兩,石斛(去根及黑者)1兩,枸杞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兩足疼冷,或時發熱;由於行房失度,兩目目(目巟)(目巟),四肢沉重,多臥少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漸加至20丸,空心、食前、夜臥時溫酒送下;亦可為散,每服1錢匕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具(去毛,酥炙),鹿角霜2兩,川楝子(炒,取淨肉)1兩,青皮1兩,木香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黃)2兩,磁石(燒,醋淬7遍,研,水飛)2兩,山芋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續斷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去皴皮,炙)1兩,澤瀉1兩,五味子1兩,人參1兩,山茱萸1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焙,別研)1兩,補骨脂(炒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黃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腎氣不足,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磁石外,搗羅為末,入磁石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血茸半兩(用酥微炙),五味子1兩,山藥1兩(上3味為末),青鹽3錢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精血皆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和作一塊,收瓷盒中,臨時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5兩,石斛(去根)1兩,山茱萸1兩,遠志(去心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腎氣內傷,腰痛不能轉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2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石斛(去根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牡丹皮1兩,澤瀉1兩,山芋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)1兩,萆薢(銼)1兩,山茱萸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五味子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2兩,補骨脂(炒)2兩,遠志(去心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黃耆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損,腳膝無力,腰脊拘急,口苦舌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、晚食前用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如宜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制)70兩,熟地黃10斤,附子(制)140個,牛膝(制)20兩,五倍子2斤,山藥4斤,肉蓯蓉2斤,杜仲(制)2斤半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陽氣虧脫,血不能存,走失大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麝香末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鹽湯、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如宜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○引《十便良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,蓯蓉(焙乾秤),附子1兩,山藥1兩,地黃1兩,牛膝1兩,破故紙1兩,桂1分,麝香1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酒、蜜各一半煉熟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○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九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火燎去毛,酒浸,炙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五味子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牛膝(酒浸1宿)1兩,熟乾地黃(洗,焙)5兩,幹山藥3兩,杜仲1兩半(炒去絲)。

功效主治

真元虛憊,五勞七傷,小腹拘急,四肢痠疼,面色黧黑,唇口乾燥,目暗耳鳴,心忪氣短,精神睏倦,喜怒無常,飲食無味,舉動乏力,小便滑數,或時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
《三因》卷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切,炙)3分,麥門冬(去心)2兩,熟地黃3分,黃耆3分,雞膍胵(麩炒)3分,蓯蓉(酒浸)3分,山茱萸3分,破故紙(炒)3分,牛膝(酒浸)3分,五味子3分,茯苓半兩,玄參半兩,地骨皮半兩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失志傷腎,腎虛消渴,小便無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。

《本事》卷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不拘多少(切作片子,酥炙黃)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龍骨(煅)半兩,鍾乳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虛,小便冷滑,少腹虛脹,腰背相引疼痛,遺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三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白馬蹄5兩,蒲黃4兩,鹿茸4兩,禹餘糧4兩,白馬鬐毛4兩,小薊根4兩,白芷4兩,續斷4兩,人參3兩,乾地黃3兩,柏子仁3兩,烏賊骨3兩,黃耆3兩,茯苓3兩,當歸3兩,艾葉2兩,蓯蓉2兩,伏龍肝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傷不止,兼赤白帶下不絕,面黃體瘦,漸成勞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40丸,空心飲送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三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炙令黃),桑耳1兩半(微炒黃),鹿角膠1兩半(搗碎,炒令黃燥),乾薑1兩半(炮裂,銼),牛角(角思)1兩半(炙令黃),赤石脂1兩,艾葉半兩(微炒),白龍骨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赤白帶下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黃耆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令黃),白芍藥3分,桑鵝1兩(微炙),黃連1兩(去須),艾葉1兩(微炒),芎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帶下五色,久不愈,漸加黃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磁石2兩(燒,醋淬7遍,細研,用水飛過),白茯苓1兩,熟乾地黃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1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薯蕷1兩,遠志(去心)1兩,桂心1兩,牛膝(去苗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1兩,巴戟1兩,續斷1兩,五味子1兩,山茱萸1兩,澤瀉1兩,補骨脂1兩,蛇床子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磁石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巴戟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人參(去蘆頭)、白茯苓、五味子、萆薢(銼)、桂心、黃耆(銼)、續斷、遠志(去心)、木香、薯蕷、澤瀉、熟乾地黃、石斛(去根,銼)、覆盆子、蛇床子、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蒺藜(微炒,去刺)半兩,柏子仁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牡丹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漸加至40丸,空心溫酒及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牛膝2兩(去苗),巴戟1兩,龍骨1兩,補骨脂2兩(微炒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熟乾地黃2兩,桂心1兩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陽起石2兩(酒煮半日,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下元冷憊,風虛勞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陽起石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漸加至4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引《聖惠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炙,去毛)1兩,肉蓯蓉(去皮,焙,浸)1兩,乾地黃(焙)1兩,柏子仁(研)1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焙)1兩,黃耆(細銼,炙)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桂(去皮)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車前子半兩,五味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已愈,體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可加至4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引《聖惠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引《博濟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酒浸,炙去毛)2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2兩,人參1兩,補骨脂(炒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木香1兩,白朮(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焙)1兩,續斷1兩,茴香子(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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蓽澄茄1兩,澤瀉1兩,檳榔(銼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五味子1兩,赤石脂(研)半兩,龍骨(研)半兩,蜀椒(去目及合口者,炒出汗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,積冷氣攻心腹疼痛,及膀胱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椒紅1兩(微炒),桂心1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桑螵蛸3分(微炒),補骨脂1兩,沉香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肉蓯蓉1兩(酒洗,去皴皮,微炙),雞膍胵1兩(微炙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久積虛冷,小便白濁,滑數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博濟》卷一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,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蓯蓉1兩(酒浸1宿,去皮,炙幹),巴戟1兩(去心),防風3分(去蘆),當歸1兩,羌活3分,桂心3分(去皮),萆薢3分(銼),酸棗仁3分(微炒),牛膝1兩(去苗),木香3分,白蒺藜3分(去刺,微炒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補骨脂1兩(微炒),白茯苓1兩(去皮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傷憊,腰腳疼痛少力,精神不爽,飲食減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令微黃),莨菪子1兩(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候幹,炒黃黑色),磁石1兩(燒赤,醋淬10遍,細研,水飛過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硫黃1兩(細研,水飛過),蛇床仁1兩,韭子1兩(微炒),桂心1兩,硇砂1兩(細研),龍骨1兩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損,陽氣萎弱,精洩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羊腎一對,去脂膜,研如泥,以酒2升,煎成膏,入諸藥末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澤瀉5分,赤石臘3分,石斛3分(去根,銼),熟乾地黃2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白茯苓2分,萆薢3分(銼),白芍藥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黃耆3分(銼)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子芩半兩,龍骨3分,桂心半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。

功效主治

消腎。氣虛羸瘦,四肢無力,小便色白,滑數不禁,不思飲食,心神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.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清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令黃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續斷1兩,側柏葉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黃耆1兩(銼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1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臟腑久虛,腸風痔瘻,下血太多,面色萎黃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晚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磁石2兩(燒,醋淬7遍,搗碎細研,水飛過),天雄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令幹),桂心1兩半,巴戟1兩,五味子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菖蒲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,耳內恆鳴,腰腳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補骨脂1兩(微炒),牛膝1兩(去苗)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菟絲子1兩半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桂心3分,牡蠣粉3分,薯蕷1兩,黃耆1兩(銼,微炒),桑螵蛸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澤瀉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熟乾地黃1兩,遠志3分(去心),肉蓯蓉1兩半(酒浸1日,颳去皴皮,炙幹),龍骨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腎氣乏弱,失精,腰膝無力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3分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韭子1兩(微炒),柏子仁1兩,澤瀉半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茯神半兩,石斛半兩(去根,銼),天門冬2兩半(去心,焙),黃耆1兩(銼),巴戟1兩,龍骨3分,石龍芮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露蜂窠3分(微炒),麝香半兩(細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夢與鬼交,精洩不止,四肢羸瘦,少力,心神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黃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安息香2兩(用酒一大盞,熬成煎)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衰虛,或中風溼,而傷於腎經,致腰痛經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安息香煎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去毛,酥炙微黃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鹽花3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令黃色),白龍骨1兩(燒過),山茱萸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虛冷,小便數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鹽湯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黃芩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土瓜根3分,肉蓯蓉1兩半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雞膍胵10枚(微炙),菟絲子3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消腎。小便滑數白濁,將欲沉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清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肉蓯蓉1兩(酒浸,去皺皮,微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桑螵蛸半兩(微炙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茴香子1兩,鍾乳粉1兩(研入),白龍骨1兩,沉香1兩,菟絲子1兩半(酒浸3宿,亂搗如泥,焙乾),磁石1兩半(燒,醋淬7遍,搗碎細研)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虛冷,面色萎黑,小便不禁,腰膝痠疼,兩脅脹滿,不能飲食,肌膚消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漸加至4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令黃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去皴皮,炙幹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黃耆1兩半(銼),石斛1兩半(去根,銼),五味子1兩,菟絲子1兩半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白龍骨1兩,桑螵蛸1兩(微炒)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。

功效主治

大渴後虛乏,小便滑數,腿脛無力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清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3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桂心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蛇床子1兩,補骨脂1兩(微炒),牛膝1兩半(去苗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山茱萸1兩,遠志3分(去心),萆薢1兩(銼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杜仲1兩半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腳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對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枸杞子1兩,澤瀉1兩,白朮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薯蕷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白芍藥1兩,黃耆1兩(銼),桂心1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少氣,羸弱乏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或棗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膃肭臍1兩(酒洗,微炙),巴戟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漢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澤瀉1兩,遠志1兩(去皮),山茱萸1兩,續斷1兩,天麻1兩,五味子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茴香子1兩(微炒),柏子仁1兩,桂心3分,白茯苓3分,蛇床子3分,菟絲子1兩(酒浸1宿,曬乾,別搗羅為末),杜仲3分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芎半兩,當歸半兩,萆薢半兩(銼),牛膝1兩半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風冷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.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蛇床子1兩,遠志1兩(去心),熟乾地黃3兩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五味子1兩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白茯苓1兩,薯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六極七傷衰損;虛勞衰損,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4兩(去毛,塗酥炙令黃),硃砂2兩(細研,水飛過),野雞脛骨2兩,天門冬2兩(去心,焙),菟絲子2兩(酒浸1宿,曬乾,別搗為末),車前子1兩,雀腦30枚(酥煎令黃),熟乾地黃3兩,肉蓯蓉3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令幹)。

功效主治

精極。上焦熱,下焦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與羊脛骨髓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(塗酥微炙,去毛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杵為末),韭子1兩半(微炒),澤瀉1兩,白茯苓1兩,牛膝1兩(去苗),石龍芮1兩半,龍骨1兩半,巴戟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虛損,小便如泔,及有餘瀝,夜夢精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茸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牛膝1兩半(去苗),石斛1兩半(去根,銼),五味子1兩,巴戟1兩,肉蓯蓉1兩半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覆盆子1兩,萆薢1兩(銼),白茯苓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鍾乳粉2兩,桂心1兩,熟乾地黃2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傷憊,骨氣不足,精清而少,陰痿,腳膝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暖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