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(炮7度,水淬,去皮臍,為末)1兩,黃連(去須,為末)1兩,乳香(研)1分。
冷熱痢,腹痛裡急。
上3味,如患冷熱痢,取黃連半錢,附子半錢、乳香1字,以陳米飲調下,未止再服,以青橘皮湯調下;如患赤痢,附子末半錢、黃連末1錢、乳香1字;如患白痢,黃連末半錢、附子末1錢、乳香1字,米飲調下,未止以黑豆7粒煎湯止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白朮、陳皮(去白)、厚朴(去粗皮,生薑制)、甘草(炙)各等分(一方有藿香葉減半)。
小兒痰逆胃虛洩瀉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至6分,溫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人參(切,去須,焙)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甘草(銼,炒)、幹葛(銼)、黃耆(切,焙)、白扁豆(炒)、藿香葉各等分。
小兒腹痛吐瀉,煩渴厭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幹棗2個(去核),生薑5片,煎8分,食前溫服。
《閻氏小兒方論》。
厚朴(去皮,姜炙)6兩,白朮3兩,乾薑(炮)2兩,甘草(炙)2兩。
小兒脾胃不和,嘔逆噁心,冷熱不調,減食洩瀉,腹痛腸鳴,少力嗜臥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8分盞。生薑2片,煎6分,去滓稍熱服,乳食前服。
《局方》卷十。
人參(去蘆)1兩,白扁豆(炒,去殼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川芎1兩,縮砂仁1兩,香附子1兩,半夏(湯浸,煮透,銼,焙乾)1兩,甘草1兩,肉豆蔻7錢,訶子(去核)7錢。
小兒久病才愈,面黃清瘦,神昏氣弱,脾胃未實,食物過傷,停飲生痰,留滯中脘,耗虛真氣,或成吐瀉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大棗1個,煎7分,空心溫服,或不拘時候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藿香(去土)1兩,白豆蔻1兩,人參(去蘆)1兩,木香半兩,丁香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厚朴(去皮,生薑制)半兩,甘草1分。
小兒三焦不調,停寒膈上,吐瀉不定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1小盞,入生薑3片,煎至6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茯苓1分,石蓮肉1分,藿香半分,人參半分,天麻半分,白扁豆(制)半分,木香半分,白朮半分,甘草(炒)半分。
上銼散。
每服3字,水煎服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乾薑1兩,厚朴(去皮,炙制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陰陽不和,清濁相干,霍亂吐利,壯熱煩渴,胸膈痞悶,腹脹滿,面色青白,手足厥冷,困頓多睡,全不思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水8分,生薑3片,同煎至3分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藿香5錢,枳殼(麩炒)5錢,陳皮5錢,甘草5錢,厚朴(姜制)3錢5分。
小兒五色瀉痢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1-2錢,紅棗煎湯調服。
《袖珍小兒》卷九。
炮姜4兩,肉桂2兩,吳茱萸2兩。
中寒腹痛,或寒瀉清水,或飲食傷,噯麩氣,或久痢虛寒。臌脹屬虛寒者。
上為末。
《慎齋遺書》卷五。
厚朴(薑汁制炒)1錢半,人參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乾薑(炮)6分,甘草(炙)6分。
小兒中焦停寒或夾宿食,痘瘡欲出來出而吐利者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四。
人參1兩(去蘆),白茯苓1兩(去皮),白朮1兩,黃耆1兩(去蘆),甘草半兩(微炒),白扁豆半兩(薑汁浸1宿,蒸過,去皮,焙乾,微炒),木香1分(煨),藿香葉半兩(去梗),縮砂仁半兩,半夏1兩(湯泡洗7次)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大錢,用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1個(去核),煎至6分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