蝟皮丸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兩(炙,微炒黃),槐角3分,白蘞半兩,黃耆3分(炒),艾葉3分(微炒),桂心半兩,蒲黃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乾薑2分(炮裂,銼),白馬蹄1兩(燒灰),牛角(角思)1兩(燒灰),續斷3分,禹餘糧2兩(燒醋淬7遍),豬懸蹄甲7枚(燒灰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勞傷,氣血虛損,白崩,發歇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簡明醫彀》卷三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個(火炙),槐角1兩,防風1兩,當歸1兩,貫眾1兩,枳殼1兩,黃耆1兩,枯礬1兩,發灰1兩,豬懸蹄小甲10個(炙)。

功效主治

諸痔漏下血,遠年近月皆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或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簡明醫彀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兩(炙微黃),營實1兩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黃耆1兩(銼),槐子2兩(微炒),桑木耳1兩(微炙),地榆1兩(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烏賊魚骨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風毒,下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集驗方》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槐子3兩,附子(炮)2兩,當歸2兩,連翹2兩,乾地黃5兩,乾薑2兩,礬石2兩(燒令汁盡),續斷1兩,黃耆1兩,蝟皮1具(細切,熬令焦)。

功效主治

痔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加至30丸,飲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三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3兩,人參3兩,茯苓3兩,白芷3兩,槐耳3兩,乾地黃3兩,禹餘糧3兩,續斷3兩,蒲黃2兩,黃耆2兩,當歸2兩,艾葉2兩,橘皮2兩,白蘞2兩,甘草2兩,白馬蹄(酒浸1宿,熬令黃)4兩,牛角(角思)4兩,鰻鱺魚頭20枚,豬懸蹄甲21枚(熬)。

功效主治

崩中及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酒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枚(炙黃焦),魁蛤1枚,蚺蛇頭1枚(塗酥,炙微黃),虻蟲3枚(炒微黃),蠐螬3枚(炙微黃),鯪鯉甲3片(炙黃),葛上亭長3枚(炙微黃),斑蝥3枚(糯米拌炒令米黃),蜈蚣1枚半(炙微黃,去足),附子2枚(炮裂,去皮臍),蜘蛛3枚(微炙),水蛭3枚(炒微黃),巴豆15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雷丸15枚,水銀半兩(以棗瓤研令星盡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硃砂半兩(細研),桂心半兩,麝肉半兩,黃連半兩(去須),石膏1兩(細研,水飛過),川芒消1兩,龍骨半兩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甘遂1分(與胡麻同炒,胡麻熟為度),白礬灰1分,滑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烏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溫水送下,空心、臨臥各1服。未覺,每服加1丸。如小便莖中痛,即有蟲下,皆已死出。細觀形狀,痛多即減至1丸;痛少即卻加至2丸,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2兩(炙令焦黃),槐子仁2兩(微炒),龍骨2兩,槲葉1兩(微炙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熟乾地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茜根3分(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半兩,檳榔1兩,黃耆1兩(銼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五痔。下血疼痛,裡急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三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刺蝟皮3-4個(酒浸,焙),經霜槐角子1斤,當歸3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-20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三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引長葛張明山方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刺蝟皮1個(連刺酒浸,炙幹),當歸(酒洗)2兩,槐角(酒浸,炒)2兩,黃連(酒炒)2兩,地骨皮(酒炒幹)2兩,甘草(蜜炙)2兩,乳香2錢,核桃10個(內取膈36片)。

功效主治

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5丸,白湯或酒送下,早、晚2服。1月後平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引長葛張明山方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川歸5錢,川芎5錢,白芍5錢,枳殼5錢,槐花(炒)3錢,艾葉(炒)半兩,地榆半兩,黃耆半兩,白礬(枯)半兩,貫眾半兩,蝟皮1兩(炙焦),大皂角1條(醋炙),豬後蹄垂甲10個(炙焦),蜂房(炒焦)2錢5分,穿山甲(炒焦)2錢5分,皂角刺(略燒)1錢5分(一方有蟬蛻,洗淨,略燒,2錢)。

功效主治

諸痔出血,裡急後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。

《濟生》卷八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豬左足懸蹄(燒灰存性)半兩,蝟皮1枚(燒灰存性),黃牛角(角思)(燒灰存性)半兩,貫眾半兩,槐角子(炒)半兩,雷丸半兩,雞冠花半兩,槐花(炒)半兩,油發灰半兩,黃耆(去蘆)半兩,香白芷半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半兩,枳殼(去瓤生用)半兩,玄參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鱉甲(醋炙)半兩,麝香(別研)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痔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年高虛弱,寒溼痔疾不宜服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加至10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兩(炙令焦黃),槐木耳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白礬1兩(燒灰),楮根白皮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痔疾。肛邊生核有頭,牽引疼痛,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蝟皮1兩(燒灰),白礬1兩(燒灰),皂莢刺1兩(燒灰),硫黃半兩(細研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榼藤子1分(去瓤殼)。

功效主治

痔瘻。膿血不絕,發歇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: 蝟皮丸

配方組成

槐花(微炒)半兩,艾葉(炒黃)半兩,枳殼(制)半兩,地榆半兩,當歸半兩,川芎半兩,黃耆半兩,白芍藥半兩,白礬(煅)半兩,貫眾半兩,蝟皮1兩(炙焦),頭髮(燒存性)3錢,豬後蹄垂甲10枚(炙焦),盈尺皂角1挺(去弦核,醋炙黃)。

功效主治

諸痔出血,裡急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