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黃散

《青囊秘傳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雌黃、石硫黃、白附子、川槿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紫、白癜風作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蘸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

《瘍科心得集·家用膏丹丸散方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黃柏1兩,黃芩1兩,川連5錢,尖檳榔1兩,老松香1兩,熟石膏3兩,厚朴1兩,寒水石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白泡痛瘡、溼瘡、坐板瘡、燙火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香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心得集·家用膏丹丸散方》。

《中醫外科學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乳香、沒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證瘡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或加凡士林調為膏。散劑以水或銀花露調敷患處,膏劑將油膏攤紗布上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外科學》。

《朱仁康臨床經驗集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末15g,黃柏末15g,雄黃末15g,硫黃末15g。

功效主治

髮際瘡(毛囊炎)、癤腫、膿皰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麻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仁康臨床經驗集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七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蒲黃10銖,大黃10銖,黃芩10銖,黃連(去須)12銖,麥門冬10銖,甘草8銖,芒消7銖(後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落床墜地,瘀血在腹,陰陰寒熱,不乳啼哭。

注意事項

羸瘦者忌冷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煮取1升,去滓,內消令烊,看大小分服。大小便血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七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六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赤芍藥1錢,黃芩1錢,黃連1錢,黃柏1錢,大黃3錢7分,防風,當歸身尾1錢5分,木鱉子1個(去殼),金銀花1錢2分,苦參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癬膿滾疥瘡及諸瘡毒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1鍾,酒1鍾,煎至1鍾後,下大黃煎4沸,露1宿,五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1錢,山梔1錢,大力1錢,黃連1錢,黃芩1錢,連翹1錢,薄荷1錢,木通1錢,蒲黃1錢,燈心1撮,甘草4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之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擦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淨黃連半兩,黃柏半兩,黃芩半兩,大黃半兩,滑石半兩,五倍子(去蟲屑)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,燥癢抓破,有汁不幹。

炮製方法

銼曬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清油入桐油和調2-3錢,塗搽患處。仍服四順飲、消毒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七引《衛生家寶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白及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湯潑火燒,熱瘡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調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用雞翎塗瘡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七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: 四黃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31g,黃柏31g,黃芩31g,大黃31g,寒水石31g,生地榆31g。

功效主治

燙火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香油(炸開後放冷再用)調和成泥膏;或以40%藥粉配60%麻油,調成糊狀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1%冰片液(冰片0.3g,冷開水加至100毫升)浸漬創面3-5分鐘後,塗藥膏。暴露創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