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1錢半,白芍3錢,茯苓3錢,白朮2錢,甘草1錢,山梔3錢,蘄艾3錢。
妊娠胎動不安,或腹痛下血,兼精神抑鬱,心煩善怒,肋脅脹痛,時有潮熱,噯氣食少,或嘔苦吐酸,脈弦而滑。
水煎,溫服。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。
柴胡1錢5分,炙甘草1錢,茯苓3錢,白朮2錢,當歸2錢,白芍3錢,丹皮1錢5分,黑山梔1錢5分,煅牡蠣1錢5分,薄荷3分,廣陳皮1錢5分,半夏2錢,白芥子2錢。
婦人情志不逐,憂鬱內傷,陰火上炎,而致生癧凝結不消者。
《癧科全書》。
白芍1兩,當歸1兩,甘草1錢,白蒺藜1錢,蕤仁1錢,陳皮5分,茯苓3錢,甘菊3錢,柴胡3分,半夏3分。
目痛日久,終年累歲,而紅赤不除,致生怒肉攀睛,拳毛倒睫者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三。
牡丹皮1錢半,白朮1錢半,當歸1錢,芍藥1錢,桃仁1錢,貝母1錢,山梔8分,黃芩8分,桔梗7分,青皮5分,甘草3分。
痰中見血。
水煎服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
當歸(酒洗)1錢,白芍(酒炒)1錢,白朮(土炒)1錢,白茯1錢,柴胡1錢,甘草(炙)5分。
肝脾血虛發熱,或潮熱,或自汗盜汗,或頭痛目澀,或怔忡不寧,頰赤口乾,或月經不調,或肚腹作痛,或小腹重墜,水道澀痛,或腫痛出膿,內熱作渴。
上銼1劑。
加煨姜1片,薄荷少許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一。
當歸2錢,白芍2錢,白朮1錢5分,茯苓3錢,柴胡8分,甘草8分,胡黃連6分,麥門冬2錢,黃芩2錢,地骨皮3錢,秦艽3錢,木通2錢,車前子3錢,燈草10根。
子午潮熱者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。
當歸2錢,白芍2錢,白茯苓2錢,丹皮2錢,甘草1錢,山梔1錢。
經前潮熱。
加燈心30莖,水煎,食遠服。
《玉案》卷五。
當歸、白朮、柴胡、陳皮、白茯苓、丹皮、甘草、山梔、白芍藥。
厥陰瘧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當歸、白芍(炒)、茯苓、柴胡、甘草(炙)、荷葉、木耳、貝母、香附、石菖蒲。
厥陰肝經風熱,變為聤豆抵耳。
《證因方論集要》卷四。
柴胡2錢,白芍5錢,白朮3錢,當歸3錢,生地3錢,甘草1錢,炒梔子1錢,半夏1錢,青皮5分。
怒後吐痰,胸滿作痛,服四物、二陳之湯,加芩、連、枳殼之類,杳無一應,更加祛風之味,反致半身不遂,筋漸攣縮,四肢痿軟,日晡益甚,內熱口乾,形體倦怠,屬鬱怒未解,肝氣未舒者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二。
白朮(炒)、白茯苓、白芍(炒)、陳皮、甘草、柴胡、石斛。
小兒虛喘,或出汗面青唇白,或兼洩瀉。
生薑1片,紅棗2枚為引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柴胡、當歸、神曲(炒)、熟半夏、石斛。
小兒脾虛受溼,腫脹,或作洩瀉,或兼嘔吐。
生薑1片為引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柴胡5錢,白芍兩半(酒炒),鱉甲3兩(醋炒),生地5兩,茯苓3兩,白朮兩半(炒),木香1兩,米仁5兩(炒),智仁3兩(鹽水炒),生薑2片。
腹脹潮熱,脈弦虛數者。
上為散。
熟地、砂仁1錢煎湯,煎3錢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茯苓5錢,白芍(酒炒)5錢,甘草(生用)5錢,柴胡1錢,茵陳3錢,陳皮1錢,桅子3錢(炒)。
婦人青帶。帶下色青,甚則如綠豆汁,稠粘不斷,其氣腥臭。
水煎服。
《傅青主女科》捲上。
白芍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茯苓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木香(少許)、使君子肉。
小兒脾弱面青,似有驚風,而解蟲者。
生薑1片為引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