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淋散

《血證論》卷八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山梔子3錢,車前子3錢,當歸尾3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遺熱於小腸,結而為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血證論》卷八。

《脈因證治》卷二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牛膝根、葵子、滑石、瞿麥。

功效主治

五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因證治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八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、赤芍藥、山梔子、生甘草、當歸、黃芩、車前子、淡竹葉、燈心、木通、滑石、葵子、葶藶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淋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燈心、蔥白煎,或入生車前草,擂水調五苓散服,或調消石末服。血淋,白茅根、燈心煎;氣淋,小腸脹滿,尿後有餘瀝,木通煎服;熱淋,便赤而淋瀝,臍下痛,新水調下,或黃芩湯下;石淋,莖內痛,尿澀有沙石,令人悶絕,消石(隔紙炒焦,研末),用葵子煎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八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6錢,赤芍藥2錢,當歸(去蘆)2錢,甘草(生用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不出,或尿如豆汁,或如砂石,或冷淋如膏,或熱淋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碎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6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二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6錢,當歸5錢,生地1錢,澤瀉1錢,條苓1錢,生甘草5錢,木通5錢,赤芍藥1兩,車前子1兩,滑石1兩,山梔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不出,或尿如豆汁,或如砂石,或冷淋如膏,或熱淋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,作5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8分,空心服。滓再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二。

《直指》卷十六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3分,赤芍藥3分,山梔仁3分,生甘草3分,當歸2分,黃芩2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淋,孕婦熱結膀胱,小便淋瀝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半,水1盞,煎至8分,空腹服,或以五苓散和之,用竹園麥門冬草、蔥頭、燈心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六。

《局方》卷六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木通(去節)6兩,滑石6兩,甘草(炙)6兩,山梔仁(炒)14兩,赤芍藥半斤,茯苓(去皮)半斤,淡竹葉4兩,山茵陳(去根,曬乾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不宣,出少起多,臍腹急痛,蓄作有時,勞倦即發,或尿如豆汁,或如砂石,或冷淋如膏,或熱淋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8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六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
《玉案》卷五: 五淋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錢,小薊2錢,赤芍2錢,山梔仁(炒黑)2錢,赤茯苓2錢,甘草8分,燈心30莖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不斷,或尿如豆汁,或出砂石,或下膏糊,或便鮮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