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經湯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歸身(酒炒)1錢,赤芍1錢,丹皮1錢,桂心1錢,赤茯苓1錢,炙草1錢,陳皮1錢,細辛5分,乾薑(炒)5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浮腫。新產之後,敗血不盡,乘虛流入經絡,與氣相雜,凝滯不行,腐化為水,故令四肢浮腫,乍寒乍熱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1片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澤蘭葉3錢,熟地1錢半,當歸1錢半,川芎1錢半(炒),川楝子1錢(炒),白芍1錢半(炒),元胡1錢(炒),檳榔1錢,木香5分,小茴香1錢(炒),焦楂1錢半,砂仁5分(炒),青皮8分(炒),生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女一切月經不調,或前或後,或多或少,或經後腹痛,或嘔吐,或發燒,或血癆,或久不生育,或室女經來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一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香附(童便制)4兩,炙甘草1兩,茯神1兩5錢,陳皮(泡去白,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月經不調而無子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用滾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一。

《宋氏女科秘書》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白當歸(酒洗)、淮生地(酒蒸,薑汁炒)、川芎(酒洗)、白芍藥(酒炒)、廣陳皮、香附(酒炒)、白朮(麩炒)、丹皮、砂仁、炙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月經不調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宋氏女科秘書》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川芎5錢,白芍6錢,玄胡2錢,肉桂2錢。

功效主治

經事或前或後,或多或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食遠滾水下;煎湯亦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
《婦科玉尺》卷一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2錢,玄胡素2錢,白朮2錢,香附1錢,白芍1錢,生地1錢,川芎8分,陳皮8分,丹皮8分,甘草6分,益母草3錢。

功效主治

瘀積經閉。

使用方法

月經來日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科玉尺》卷一。

《竹林女科》卷三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當歸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虛,敗血攻衝,邪淫於心,胡言亂語,如見異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竹林女科》卷三。

《女科秘要》卷四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川芎7分,當歸1錢,生地1錢,益母草1錢,白芍8分,香附8分,丹皮8分,茯苓8分,甘草3分,姜3片,棗1個。

功效主治

因經閉,敗血停積五臟,流入四肢而作浮腫者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秘要》卷四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: 調經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焙)1兩,半夏(湯洗7次)1兩,甘草(炙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五加皮1兩,熟乾地黃(洗焙)1兩,川芎1兩,吳茱萸(湯洗7次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牡丹皮1兩,赤芍藥1兩,烏藥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紅花1兩,沒藥半兩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衝任脈虛,風寒客搏,氣結凝滯,每經候將行,臍腹先作撮痛,或小腹急脹,攻注腰腳疼重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,經欲行時,預前5日及經斷後5日,並宜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