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龍丸

《簡易方》引《究原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)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大川烏5兩(去皮臍,生用),五靈脂5兩(揀去石),沒藥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嚲曳,言語謇澀,行履不正。

炮製方法

入麝香,不拘多少,研細拌和,滴水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薑汁研化,熱酒浸,量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簡易方》引《究原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)。

《集驗良方》卷二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烏龍骨1副(即黑犬骨也,白頭至尾脊骨1條,洗淨,用黃酒浸1宿,再用硼砂5錢研末,用奶酥油炸骨至黃色為度,秤骨24兩足。如犬走去陽者不用。若1犬不足,用二犬骨,足分為佳),石蓮子(去殼)1兩,大茴香(酒炒)1兩,遠志肉(甘草水浸,去骨)1兩,葫蘆巴1兩,石菖蒲1兩,棗仁(去殼,炒黑)1兩,巴戟(酒浸,去骨)1兩,故紙(酒炒)1兩,蓮鬚1兩,肥石斛2兩,桑寄生(炒)2兩,肉蓯蓉(酒炒,去鱗甲)2兩,海浮石(火煅,醋焠7次)2兩,磁石(火煅,醋淬7次)2兩,胡桃肉(去皮,炒黃)5兩,楮實(去殼,炒)5兩,硃砂(水飛)5兩,鹿茸1對(酥),石燕子3對(去毛腸嘴爪,酒蒸熟,薑汁醋炒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黃酒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空心以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集驗良方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烏龍尾煤1兩,伏龍肝1兩,香墨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皂莢仁半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,腹內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生薑、艾葉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皂莢4兩(不蛀者,燒存性,為末),白礬(好者,半生半枯)1兩,樸消(研)1兩,鉛白霜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痰壅滯,咯唾如羊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濃煎槐實湯送下;如咽喉腫痛,上膈不利,以甘草煎湯,食後、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子不拘多少(瓦上鋪下,慢火逼,不得攪,待其香,即時取下,半生半熟,放冷,作細末),皂莢2大挺(水1大碗,揉取汁,濾過,銀石器內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瘡疥歲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將膏與牽牛末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溫酒送下。或覺微利便不須服,所患瘡疥立止,不過3-5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川烏2兩,草烏2兩,天仙子2兩,五靈脂2兩,黑豆1升。

功效主治

五風癇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溫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煙霞聖效》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7個,杏子7介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用文武火燒存性,為泥,百草霜抄1錢,黃蠟1兩化開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臨臥新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七引《經驗方》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烏蛇1條(全者,去首尾,約2寸作截子,輕捶動,浸酒1宿,去皮骨,焙乾),荊芥穗4兩,薄荷葉4兩,威靈仙(只削取根上細茸,溫水急洗過,令淨,不得見火,只曬乾)4兩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不遂,痰涎語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別用不蛀大皂角1斤,削去黑皮捶動,以長流水1鬥浸1宿,洗淨,揉取汁,生絹濾過,銀石器中慢火上熬取5分,更入白沙蜜4兩,再熬作稠膏,與藥末拌和搗,可丸即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至20丸,不拘時候,薄荷湯下,1日3服。服35日後,覺手足疼痛,乃是氣通血行,不逾月自然平復,後每日只可兩服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七引《經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百草霜、細糕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,麝香作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。

《袖珍》卷二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烏頭3兩,天南星半兩,半夏曲半兩,殭蠶(炒)半兩,烏藥半兩,白膠香(另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丸,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二。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二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九香蟲1兩(半生半熟),車前子4錢(微炒),陳皮4錢,白朮5錢,杜仲8錢(酥炙)。

功效主治

肝腎虧損,脾胃虛弱及肝脾不調的洩渴,胸脘痞悶脹疼,腹痛溺澀。痰凝氣滯,痞悶脹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5分,鹽白湯或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二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酒洗),懷生地黃1兩(搗爛),白茯苓2兩(去皮),蓮蕊5錢(焙),枸杞子1兩(炒),石蓮肉1兩(焙),丁香5錢,木香5錢,青木香5錢,乳香5錢,京墨5錢,冰片1分半(研)。

功效主治

腋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陳米飯(荷葉包燒過)搗爛,入地黃為丸,如黃豆大,麝香1分,黃酒化,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臨臥半飢半飽用砂仁1-2分,炒入黃酒內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醫林方》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大棗7個(去核,分開),巴豆7個(去心皮,盛在棗內,用紙實封了,於炭火上燒作茶褐色),半夏7個。

功效主治

癩風洗浴法愈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勻分為2服,臨臥大黃湯送下。服至天明,取下物似雞子濃球兒,不以多少為效。待3-5日,可服追命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一草亭》: 烏龍丸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川花椒(閉口者勿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昏多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鹽米湯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草亭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