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石半兩,柴胡半兩(去苗),細辛1分(洗去苗土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茯神1分,赤芍藥1分,甘遂1分(煨令炒黃),黃芩半兩,木香1分,甜葶藶1分(隔紙炒令紫色),巴豆10枚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。
小兒腹內痞結,妨悶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歲兒1丸,2歲2丸,3歲3丸,4-5歲兒可服5丸,並空心以粥飲下。以得快利為度,若未利,明旦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消石1升,乾薑1斤,前胡1斤,大黃1斤,杏仁1升。
上氣咳逆,口乾,手足寒,心煩滿;積聚,下利嘔逆;若墜瘀血,上氣,胸脅脹滿,少氣腸鳴,飽食傷中裡急;婦人乳飲滯下,有邪溼,陰不足,大小便不利,肢節皆痛,癥瘕毒。
上為末,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飲送下,日2次。5日後心腹諸疾隨大小便去。月經絕則通,下長蟲數十,亦利血及令熱赤白汁。藥利以意訊息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
消石1兩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巴豆3-7枚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3分(炮裂,銼)。
惡疰。心腹痛如錐刀所刺,脹滿欲死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消石3分,柴胡2分,細辛2分,當歸2分,茯神2分,芍藥2分,甘遂2分,大黃10分,黃芩30粒,巴豆30粒(去皮心,炒),牛黃(別研)1分,葶藶子(炒,研)1分。
少小痞癖結積。
上為末,蜜為丸。
1歲服胡豆大2丸,每日1次。以微利為度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一引《嬰孺方》。
硫黃(別研)、石膏(水飛過,候幹略,入甘鍋子火煅赤)、天南星各等分。
腎厥頭痛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食前溫酒送下。如未效,加作50丸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消石(研)3分,葶藶(紙上炒)2兩。
腳氣,喘急,咳嗽,浮腫,小腸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-15丸。食前桑楮枝煎湯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消石半兩,丹砂1分。
傷寒煩躁,身熱譫妄。
上為細末,糯米粥為丸,如櫻桃大。
每服1丸,生糯米汁入油1兩點化藥,青柳枝打勻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硝石、赤石脂各等分。
癇夜發者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○引《指南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