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30銖(去節),黃耆12銖,黃芩18銖,獨活1兩,細辛12銖。
中風,手足拘攣,百節痛煩,煩熱心亂,惡寒經日,不欲飲食;賊風偏猥腿風,半身不遂;失音不語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2服。1服小汗出,兩服大汗。
《千金》卷八引張仲景方。
大黃3兩,黃芩2兩,梔子14枚(擘),豉1升(綿裹),麻黃(去節)2兩,甘草(炙)2兩。
服石發熱或中風發熱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9升,煮麻黃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4升,納豉3沸,分3服。得下止。
方出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,名見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大黃3兩,黃連3兩,黃芩3兩。
三焦壅熱,煩躁譫語,腹痛脹滿,大便秘結,胬肉攀睛;婦人傷寒6-7日,胃中有燥屎,大便難,煩躁譫語,目赤,毒氣閉塞不得流通;心受積熱,譫語發狂,逾牆上屋;熱證口疳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為3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黃連1錢,黃芩1錢,黃柏1錢,炒山梔8兩,玄參8兩,知母1錢半,石膏2錢,甘草7分。
膏粱醇酒太過,積熱上中二焦,變諸火症。
加燈心,水煎服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一引東垣方。
大黃3兩,黃芩2兩,甘草1兩,梔子14枚。
下焦熱結,不得大便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1升8合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大黃2兩(如丸,春3兩、夏秋2兩、冬5兩),黃連1兩(如丸,春4兩、夏5兩、秋3兩、冬2兩),黃芩1兩(如丸,春4兩、夏秋6兩)。
心下痞,按之濡,關上脈浮。
上藥以麻沸湯2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分溫再服。
《祖劑》卷一引伊尹。
黃連錢半,黃芩錢半,黃柏錢半,山梔錢半(炒),玄參錢半,知母錢半,石膏5錢,甘草5分,淡豉錢半。
膏粱積熱,三焦見諸火證,脈洪數者。
水煎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十八。
防風、荊芥、枳殼、黃耆、白芍、牛蒡、地骨皮。
痘疹。
水煎服。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一。
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分。
火熱內壅,口渴目痛,眩暈,血崩,赤白痢赤多白少。赤白痢,多赤少白。三焦虛煩作渴。實火眩暈。血崩。目有大角刺痛,熱淚傾出,沙澀睛疼,怕日羞明,胞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石膏、芍藥、白朮(去蘆)減半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(去皮)各等分,甘草減半,烏梅1個。
脾熱口甜。
上銼1劑。水煎,食後服。
《回春》卷五。
大黃(切,別漬水)1升,黃芩3兩,梔子14枚,甘草1兩,芒消2兩。
骨極。腎熱病則膀胱不通,大小便秘塞,顏焦枯黑,耳鳴虛熱。
忌海藻、菘菜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先煮3物,取1升5合,去滓;下大黃,又煮2沸:下芒消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黃連2兩,黃芩2兩,大黃2兩,甘草2兩,芒消2兩。
服石後盛熱不除,心腹滿,小便赤,大便不利,吐逆,氣充胸中,口焦燥,目赤燻熱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半,納芒消令烊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引《小品方》。
銀花31g,連翹31g,黃芩9g,黃連9g,黃柏9g,紫草9g,梔子9g,蒲公英15g。
癤。
水煎,內服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黃芩1錢,黃柏1錢,川黃連1錢,大黃1錢。
濃煎,將絲綿作乳頭狀,蘸藥時時令吮,每日5-6回,不必盡劑。
《筆花醫鏡》卷三。
川連、甘草、川芎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、赤芍、薄荷各等分。
咽喉諸症,初起黃紅,甚至紫黑,壅腫疼痛,惡寒發熱。
燈心、竹葉為引,水煎,食後涼服。
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
生地、赤芍、玄參、大黃、人中黃、黃連、丹皮、滑石、甘草。
楊梅瘟,遍身紫塊,忽發梅瘡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