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半兩,硫黃1分(白上者),胡椒1分。
上為細末,用黃蠟1兩入在藥內,熬成膏。
每服1丸,小兒芥子大1粒,甚者再服,立效;大人小豆大1丸,新汲水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三引《御醫撮要》。
象牙屑半兩,血竭半兩,沒藥3錢3分,乳香3錢3分,明雄黃(另研)3錢3分,明硃砂3錢3分,蜂房(炒)3錢,蟬退3錢,牙皂莢(去皮弦,炙)3錢。
一切痔漏。
上為末,用好黃蠟2兩熔化,布濾淨,再入酒內煮化,冷定,取起蠟,化開和前藥急手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錢5分,空心以熱酒浸,嚼下。
《醫統》卷七十四。
白朮、檳榔、防風、牽牛(半生半熟)、密陀僧、郁李仁(炮,去皮)、斑蝥(糯米炒)各等分。
瘰癧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臨臥甘草、檳榔湯送下。至1月後覺腹中微痛,於小便中取下癧子毒如魚眼大,已破者自合,未破者自消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六。
青橘皮1個(巴豆7粒,麻皮縛,麩炒煙出,去巴豆)。
疳積,肚大腹瀉。
羅橘皮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5-7丸,陳皮飲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《博濟》。
代赭石2錢,蕪荑(去皮)半兩,雷丸半兩,乾漆半兩,神曲半兩。
疳證。
上為末,粟米糊為丸,如芥子大。
每服7丸至10丸,食前米飲送下,1日2次。用麝燻之,如有蟲,即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孔氏家傳》。
京三稜(煨,銼)1兩,牽牛子1兩,膽礬(研)1兩,檳榔(銼)1兩,芫花(醋浸,炒)1兩,膩粉1分,續隨子(去皮)半兩,硇砂(研)半兩,木香半兩,鐵粉(研)3分,大棗30枚(湯內略煮過,剝去皮核,取肉爛研)。
水蠱,通身腫滿。
上藥除膽礬、硇砂、棗肉外,同搗羅為末,用釅醋2大升,先下硇砂、膽礬、棗肉於銀石器內,煎5、7沸,次下諸藥末,1處攪勻,慢火熬,候可丸,即丸如豌豆大。
每服10丸,丈夫溫酒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乾薑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澤瀉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巴豆2-7粒(去皮,醋煮,研)。
膈氣,嘔逆不下食。
上為末,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至5丸,溫酒送下,早、晚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高良薑(炮)3兩,縮砂仁3兩,桂(去粗皮)3兩,乾薑(炮)3兩,赤芍藥3兩。
九種心痛。
上為末,醋麵糊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生萊菔1片,和藥細嚼,熱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紫河車1具(初生者佳,或無病壯年婦人者亦可。1說男病用女,女病用男者,若不可得,亦不必拘束。米醋浸1宿,焙乾用),草龍膽2錢,甘草(炙)2錢,鱉甲(酥炙)5錢,桔梗2錢5分,胡黃連2錢5分,大黃(酒拌溼,蒸)2錢5分,苦參2錢5分,黃柏2錢5分,知母(去毛)2錢5分,秋石(另研,不必用煎煉者,但尿桶上凝結多年者亦可,長流水洗淨用)2錢5分,貝母2錢5分(去心),犀角屑1錢5分,蓬莪術1錢5分,消石1錢5分,敗鼓皮心(米醋炙黃)2錢5分,辰砂1兩(另研)。
勞極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溫酒送下,脅熱食前,膈熱食後服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