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子、補骨脂、肉果。
痢久傷腎陰,下焦坎陽亦衰,八脈不固,腸膩自滑而下,納谷運遲。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卷七。
斑蝥1分,石決明1枚,麝香(研)1分。
瘰癧。
上藥先將前2味為末,和粥面少許,搗成劑,入麝香再搗研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臨臥煎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蒺藜子(炒)1兩,海桐皮(銼)1兩,草烏頭(鹽炒熟,去鹽不用)1兩。
一切癬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橘紅2兩,延胡索(去皮,醋煮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,醋略炒)1兩。
婦女血氣相搏,腹中刺痛,痛引心端;經行澀少;或經事不調,以致疼痛。
上為細末,酒煮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加至100丸,空心艾湯送下,米飲亦得。
《濟生》卷六。
草烏頭3兩(1兩生,1兩熟,炒1兩)。
虛寒瀉痢。瀉痢,清濁不分,洩瀉注下,或赤或白,臍腹疼痛,裡急後重。腸胃虛冷,洩瀉不止;變成白利。
燒存性,研為末,以醋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忌魚腥、生冷。
空心每服5丸,瀉,用井花水送下;赤痢,甘草湯送下;白痢,乾薑湯送下;赤白痢,生薑、甘草湯送下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引《修真秘訣》。
枳殼(炒,去瓤)、皂角(燒存性)、五倍子各等分。
痔疾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附子半兩(燒令半黑),芫花1兩(醋拌炒令黃),皂莢1兩(不蛀者,去皮子,炙焦黃)。
傷寒表裡不解。
上為末,以豆豉心,用湯浸1宿,至來旦,研絞,取細稀者,用和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。不拘時候,以粥飲送下。服藥後,或吐或瀉,若得一般,當便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