梔子仁1兩,槐花半兩(微炒)。
小兒卒熱,毒氣攻腦,鼻衄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用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梔子仁(熬黑)1兩,白鮮皮5錢,赤芍藥5錢,升麻5錢,寒水石(如無,石鹽代之)3分,甘草(炙)3錢。
痘疹毒盛色黑,便秘。
上為散。
每服1-2錢,水煎,調紫草茸末半錢匕服之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梔子仁半兩,黃柏3分(微炙,銼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地榆3分(微炙,銼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。
小兒熱痢,腹痛,心煩口乾,小便赤黃,不欲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梔子仁5個,茅根半兩(銼),冬葵根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小便不通,臍腹脹悶,心神煩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梔子仁半兩,黃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龍膽(去蘆頭)半兩,赤芍藥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小兒眼風熱澀赤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梔子仁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黃芩半兩。
小兒胃中熱,日漸肌瘦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梔子仁1兩,黃芩1兩,柴胡1兩(去苗),川升麻1兩,龍服1兩(去蘆頭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栝樓1個(幹者),川芒消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遍身黃如橘色,心脅滿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蔥白2莖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梔子仁1兩,蔥白11莖,豉1合,雄鼠糞14個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1兩(去根節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時氣已解數日,勞復發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有微汗,便愈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梔子仁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,龍膽(去蘆頭)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。
時氣熱毒未除,心胸煩悶,毒氣上攻,兩眼赤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梔子仁1兩,川升麻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石膏1兩,生乾地黃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葛根(銼)1兩。
傷寒5-6日,心膈煩躁,壯熱,不得臥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梔子仁半兩,犀角屑3分,赤芍藥3分,黃芩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木通1兩(銼)。
產後傷寒,煩熱不解,大小便澀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