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芍、細辛、遠志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人參、羚羊角、黃芩各等分。
目有烏睛突出而痛者。
水煎服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車前子1錢,柴胡1錢5分,黃芩1錢,細辛5分,黑參1錢,茺蔚子2錢。
雀目內障。
上為粗末。
以水2盞,黑豆3-7粒,煎至1盞,去黑豆,空心溫服。
《金鑑》卷七十七。
大黃3兩(去皮炒),甘菊2兩,枸杞2兩,瞿麥2兩,檳榔半兩,扁蓄半兩,荊芥半兩,茴香半兩,麥糵半兩,香附子半兩。
雙目不明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60丸,食前茶湯任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七引《修月魯般經》。
當歸1錢,川芎8分,生地1錢,赤芍1錢,羌活1錢,防風1錢,薄荷7分,白芷8分,生大黃2錢。
眼目暴腫,痛不可忍。
水煎服。
《奇方類編》捲上。
川芎、歸尾、羌活、防風、薄荷、梔子、赤芍、紅花、菊花、膽草、甘草。
痘後餘毒上攻於目,紅腫而不能開者。
飯後服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九。
芍藥1分,防風1分,羌活半分,大黃(溼紙裹,煨)半分,甘草(炙)半分。
小兒目赤腫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嬰孩1字,2-3歲半錢至1錢,水一藥注或半銀盞,燈心、黑豆各少許,同煎10數沸,食後服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漢東王先生方。
羚羊角屑半兩,子芩半兩,羌活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梔子仁半兩,甘菊花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犀角屑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熱病,熱毒攻眼腫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淡竹葉3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三引《聖惠》。
天麻半兩(酒浸1宿,溼紙裹煨),白殭蠶(去口去絲)1分,天南星(炮)1分,川芎2錢,黃耆半兩,薏苡仁半兩,白芍藥半兩,白蒺藜(去刺)4分,甘菊3分,甘草(炙)3分,人參3分,木香1錢半,沉香(煎時磨少許)。
肝腎氣虛,外應目不榮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薄荷2葉,磨沉香少許,同煎藥之時,取7分,去滓服,1日2-3次。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。
人參1錢,荊芥穗半錢,生地黃1錢(酒浸),當歸1錢,甘草2錢,赤芍藥1錢,大黃半錢(煨),茯神1錢,大澤草半錢。
眼生翳膜,視物難明,或尋常赤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清米泔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四。
白蒺黎1兩半(微炒,去角),羌活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甘草1分(炙),馬牙消2兩(細研)。
翳膜。肝熱,赤脈貫睛,澀痛,衝風淚下;兼治熱血攻心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用溫熱水調下,食後臨臥時服。小兒及年少氣實者,只用牙消1味為末,每服1錢。小兒1字,熟水調下。若是暴翳,不過2服便落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靈苑方》。
當歸、川芎、梔子、防風、羌活、薄荷、甘草、大黃、滑石。
硬瞼硬睛外障。胞、瞼、睛、珠俱木,痛澀,難開運,晴瞼堅硬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湯泡下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。
大黃2錢,黃芩3錢。
髒火太過,壅熱攻目,或翳障疼痛。
水煎,食前服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大黃3錢,甘草3錢,黃芩3錢,赤芍藥3錢,甘松3錢,幹葛半兩,當歸半兩,熟地黃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。
眼疾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大錢,第2次米泔調。
《續本事》卷四。
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,菊花1兩,人參1兩。
風痛眼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熱水調下。
《續本事》卷四。
川芎、木賊、石決明、甘草、地龍皮、甘菊花、川椒、蒼朮、谷精草、黃連、地骨皮、蟬殼、黃芩、草決明各等分。
一切眼患,不睹光明。
上為細末。
食前茶清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五。
川芎、歸尾、防風、羌活、薄荷、梔子、甘草、膽草、白芍各等分。
痘毒攻眼,紅腫遮睛。
水煎,飯後服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川芎5錢,當歸尾5錢,赤芍藥5錢,防風5錢,生地黃5錢,白蒺藜5錢,木賊5錢,蟬蛻5錢,羌活5錢,薄荷5錢,蘇木5錢,菊花5錢,紅花5錢,甘草3錢。
花翳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松絲10餘根,煎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川當歸、羌活、薄荷、梔子、芎、生地黃、防風、大黃、龍膽草、甘草各等分。
風毒上攻,暴作目腫,痛澀難開,眵淚不絕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白湯調服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一。
當歸(去蘆)2兩,薄荷(去梗)2兩,羌活(去蘆)2兩,防風(去蘆)2兩,山梔子仁2兩,甘草(炙)2兩,大黃(煨)2兩,川芎2兩。
風毒上攻,暴作赤目,腫痛難開,隱澀眵淚,昏暗羞明,或生翳膜;痰盛咳嗽,肺氣不利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後冷水或熟水調下,1日3次。
《局方》卷七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