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丸

《三因》卷十三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屑1兩(酥炙),附子(炮)2兩,桂心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傷冷,冷氣入腎,其痛如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三。

《千金》卷十九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5分,石斛5分,薯蕷5分,人參5分,防風5分,白馬莖5分,乾地黃5分,菟絲子5分,蛇床子5分,杜仲4分,澤瀉4分,山茱萸4分,赤石脂4分,乾薑4分,牛膝6分,五味子6分,巴戟天6分,蓯蓉7分,遠志3分,石龍芮3分,天雄2分(一方無干姜、五味子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米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如梧桐子30丸,酒調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引《博濟》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1斤(或麋角,須是殺者,不用死者角。每對須要重10斤以上,去腦角,寸寸截,每5斤以東流水浸49日或21日,刷,去水積令淨,入大鍋內,研大丹大5升,取汁,黃蠟半斤,青鹽4兩,並碎銼,以甜水滿鍋,勻沸,煮兩伏時,如混耗,續添溫湯,不得入冷水,卻須常另煎一鍋湯添;只候角軟如薯蕷取出,卻刷洗令淨,卻著絹袋子盛,扭幹,杆為末。取煮角汁漉去滓,慢火熬成膏,充和藥末),附子2兩(炮,去皮臍),川巴戟1兩(去心,用糯米炒),牛膝2兩(酒浸,切,焙),海桐皮2兩(炒),破故紙1兩(淨,淘去浮者,炒),白殭蠶1兩(炒),官桂1兩(去皮),天麻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1斤角霜同拌,更入青鹽2兩,研令勻,用白蜜1斤半,角膏1斤,同爛勻,令蜜熟和為丸,再入日杵二千下,仍以半兩真酥塗,待自候熟,眾手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日午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半斤(鎊細,以少牛乳拌和得所,於小瓶子內以大麥壓蒸一復時),黃耆半兩(銼),補骨脂2兩(微炒),韭子3兩(微炒),蛇床子1兩,人參2兩(去蘆頭),石龍芮1兩,覆盆子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遠志1兩(去心),續斷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當歸3兩,龍骨2兩,柏子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腎氣久弱,陰下溼癢,小便遺失,因夢鬼交,精洩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2兩,川牛膝(去蘆,酒浸,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骨虛極,面腫垢黑,脊痛不能久立,氣衰,發落齒槁,腰脊痛,甚則喜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屑10斤(熬令微黃),菟絲子1斤(酒浸1宿,別搗為末),遠志1兩(去心),肉蓯蓉5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幹),天雄2兩(炮裂,去皮臍),熟乾地黃6兩,五味子5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腰痛,腎臟虛冷,顏容萎黃,形體消瘦,腰痛不可忍,虛憊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以溫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屑1分,蕪荑仁1分,附子1分(炮裂,去皮臍),赤石脂半兩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當歸1分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赤白痢,腹痛,不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(鎊)1分,蕪荑仁(炒)1分,附子(炮裂,去臍皮)1分,赤石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下痢赤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溫米飲送下,空心、日晚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二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(銼)、黃耆(炙)各等分,羚羊角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瘡癤膿泡,熱瘡及發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地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1斤(洗淨,酥炙令香),巴戟天(去心)2兩,熟乾地黃(焙)4兩,黃耆(銼)1兩半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萆薢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皴皮,切,焙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澤瀉(銼)半兩,續斷半兩,芎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秦艽(去苗土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芍藥半兩,白蒺藜(炒去角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人參半兩,鹿角膠(炙令燥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裡急,腰腳頑痺,筋骨疼痛,或攻刺脅肋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杏仁別研外,搗羅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(劈開,炙黃焦)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數,日夜一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霜2兩,當歸身2兩,茯神2兩,龍骨(煅)2兩,阿膠(牡蠣粉炒成珠)2兩,柏子仁(炒)2兩,香附(酒炒)2兩,山藥2兩,川芎1錢,川續斷1錢,炙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崩成漏,遠年不休,中氣下陷,下元不固,虛之甚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取白茅根搗汁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補中益氣湯送下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: 鹿角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1兩(燒紅候冷,研),蕓薹子(炒,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疾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飯飲送下,溫酒亦得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