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靨30枚,羊靨30枚(旋入鹽、膽內蘸過,令幹,只用鹽亦得)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。
項氣瘤結附贅,日漸增長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米飲調下。初結不過數服,覺消不用久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荊芥穗(別為末)、蓖麻(生,去皮,別研)各等分(一方用樸消,不用荊芥)。
喉閉熱腫,語聲不出。
上入生蜜少許為丸,如皂子大。
以綿裹含化,急則嚼化。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川貝母2錢(去心),黑元參1錢5分,皂角1錢,射干1錢5分,西河柳1錢(嫩葉)。
喉痧。
上用生荸薺芽1兩煎湯,收幹在藥上,研末。
先用皂角7分,研極細末,吹入鼻孔,令自嚏,然後服前末藥。2次即愈。1服愈,停後服。
《良方合璧》捲上。
江茶2兩,香白芷半兩。
頭風。
上為細末,水調成膏子,攤在盞內,用巴豆14個,捶碎,逐個燒煙燻盡為度,陰乾為末。
每服1大錢,加薄荷7葉,白梅1個,水1盞,煎至6分,臨發時服。5-7服立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衛生寶鑑》。
谷精草1錢,滑石2錢。
心邪狂走,癇病風涎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,口含水,搐入鼻內,吐了水,口咬竹箸底頭,吐出涎為妙。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張君玉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○)。
黃柏3錢(為末),皂角刺灰3錢。
大風癩疾。
上為末,作1服。
忌豬、雞、面、動風物。
溫酒調下,晚勿食,空心服。至二更取下蟲,並不損人,利後2-3日,但進白粥及補氣藥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七引《選奇方》。
白芍藥、甘草各等分。
消渴。
上為末。
水調服,1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七引《家藏經驗方》。
縮砂仁(去膜,熨斗內略炒)。
妊孕攧或閃肭。傷損胎動,痛不可忍,漏胎下血,血盡則死,及崩暴下血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;不飲酒人,米飲調下,或鹽湯亦得。
《百一》卷十八引錢季毅方,名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四引《胎產救急方》。
蒼朮、麻黃(去筋)、甘草各等分。
四時傷寒時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大碗,煎至半碗,去滓,溫服2服;滓再煎,作1服,不拘時候。安即住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一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江茶、生面各等分。
頭面湯潑火傷,肌肉雖已平復,遂成瘢痕,鬢髮不生。
上為末。
用生麻油調塗患處,每日換1次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四。
罌粟殼(去梗蒂,銼碎,蜜水炒)1兩,白芷1兩,鳥梅(和核)1兩,乳香半兩,撫芎半兩。
赤白痢,晝夜頻數,食減腹痛,小便不利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空心溫服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白浮石、蛤粉、蟬殼(去頭足)各等分。
渴疾,飲水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用鯽魚膽7個調服,不拘時候。
《本事》卷六。
芍藥、地榆、甘草(炙)、陳皮、黃連、幹葛各等分。
小兒大腸有血如痢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米飲調下,1日3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孔氏家傳》。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豬苓(去黑皮)2錢。
夢洩。
上藥水煎合宜,去豬苓,將茯苓焙乾,為散。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,空心、夜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桃上寄生2兩。
小兒中蠱毒,腹內堅痛,面目青黃,羸瘦骨立,病變無常,及淋露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茶點服,每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○引《肘後方》。
槐鵝1兩(銼,微炒),皂莢子仁半兩(微炒),丁香半兩。
氣痔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鹿角膠(炙令燥)半兩,黃柏(去粗皮)半兩,杏仁49枚(湯浸,去皮尖,麩炒黃)。
吐血、咯血。吐血後虛熱,胸中痞,口燥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用白麵1錢,溫水同調下,食後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石決明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密蒙花1兩。
眼時見黑花,經年不愈,羞明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、臨臥熟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草烏頭1分,青鹽1分,皂莢1分。
牙縫出血。
上藥於瓦器內燒灰存性。
每用1字,揩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抱雞子殼內白皮不拘多少。
小兒瘡皰,欲出不出,雖出不快,及倒靨者。
上以木炭火燒為灰,出火毒,為細末。
每服1錢匕,以新汲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槐實1兩,皂莢子1兩(以穀糠同炒令香熟,去糠)。
腸風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空心、食前煎陳粟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杏仁(去皮尖,炒)1兩半,甘草(炙)3兩,旋覆花3兩,白朮3兩,蓮肉(去心皮)3兩,射干(米泔浸)3兩,前胡3兩,御米(略炒)3兩,百合(水浸,去沫)3兩,白扁豆(略炒)3兩,川芎3兩,人參4兩,白茯苓4兩,神曲(炒)5兩,桑白皮(炙)6兩,幹葛6兩,桔梗7兩。
老少喘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7分,食前溫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
硼砂5分,硇砂5分,皂礬(明透者)5分,鹽5分。
疔瘡危篤者。
上為粗末,入鐵杓加水炒幹,再炒至綠色為度,又研細末。
用時以針將瘡刺破見血,以銀簪蘸藥點入瘡口,麵糊為膏,攤紙上,貼1-2層。2-3寸香時,黑者即變紅,數日痂落如無。生血或血黑色,急以親人血滴入,點藥,10中可活3-4,否則不治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。
川芎2錢,牡丹皮2錢半(去骨),滑石2錢(研),御米殼2錢(蜜炒黃色)。
偏正頭疼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加生薑1兩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臨臥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二引《瑞竹堂方》。
麥門冬1錢5分,黃耆1錢5分,天花粉1錢5分,白扁豆1錢5分,枇杷葉1錢,天門冬1錢,烏梅1錢,甘草5分。
消渴,形容漸瘦,精神倦怠。
水煎,食前服。
《玉案》卷三。
檳榔1兩,蛇床子1兩,全蠍半兩,倭硫黃1兩5錢。
乾溼膿窠,諸種疥癬。
上藥化開硫黃,入荊芥末3錢,滾數沸,候冷加輕粉2錢,冷再碾末,加三柰半兩(炒),共為細末,先將小油滾過,候冷調上藥。
擦瘡上,仍以兩手搓藥,聞藥氣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三七二。
豬牙皂角、霜梅。
喉痺,語聲不出。
上為末。
噙之。
《金匱翼》卷五。
沉香5錢,芫花(炒)3錢,月季花(即月月紅)2錢。
瘰癧,未破者,或已潰爛,延至兩肩胸腋,如茄子大,4-5年不愈者。
上銼。
取大鯉魚1尾,放尿內遊死,將藥入魚腹中,就以魚腸封固,酒、水各1碗,煮熟服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八。
肉桂(去皮)1錢7分,紅花1錢7分,川烏2錢,草烏2錢。
跌打損傷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分,酒調下。傷重者不過3分即愈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六。
川烏(炮,去皮臍)、川黃柏(炙,去粗皮)。
癰疽、發背,一切疔毒並瘰癧已成未成者。
上為末。
發背不宜貼膏藥。忌怒氣、房室、孝服、體氣、飲酒人。忌一切發氣熱毒物。腦疽、對口不必洗,逐次添藥,恐進風。
唾調,唾少,漱口水調,敷患處。四圍留頭,藥幹用米泔不住潤溼。已成潰爛,先以槐枝、艾葉煎湯洗淨,以香油潤之,日換1次。膿出無擠,痛減生肌,腐肉自落,不落剪去,不宜用針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八。
肥皂子4兩(打碎,炒焦,為末),何首烏1兩,荊芥1兩,苦參1兩,天花粉1兩。
楊梅瘡,腫如番花石榴。
上為末。
忌牛肉、燒酒、茶、鐵器。
每服1錢,用土茯苓5兩,豬脂油2兩,水6碗,煎2碗,分作3次服。
《杏苑》卷八。
南木香2錢半,青皮2錢半,陳皮2錢半,麥糵(炒)2錢半,大枳殼(炮)2錢半,京三稜2錢半,蓬莪術2錢半,神曲(炒)2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,北白芍藥2錢半,川白芷2錢半,肉桂(去皮)2錢半,玄胡索2錢半,破故紙2錢半,蓽澄茄1錢,丁香1錢。
遠年近日一切脾疼,遇食冷物,或天氣寒,陰冷便作,胸間一點痛起,或引入背膂,痛不可忍。
上銼散。
忌麵食、豆腐、一切生冷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至7分,空心服;臨睡加鹽1捻,再煎兩沸服。
《得效》卷四。
透明雄黃2錢,松縣黃丹2錢,馬牙消3錢。
腰痛不能轉側。
上為極細末。
令病人仰臥,用銀簪取藥少許,點眼大角,緩緩2-3次,少頃復舊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三。
黃連1錢,鬱金1錢,黃柏1錢,輕粉2分半,白礬5分(枯用)。
小兒風臍,水臍腫爛。
上為末。
以蔥煎湯,先洗淨,然後用藥摻臍上,1日3-4次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。
伏龍肝。
婦人風邪癲狂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1錢,以東流水調下,1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七。
苦參2兩,川椒2兩,苦葫蘆2兩,芫荽子2兩,槐花2兩,枳殼2兩,荊芥2兩,金銀花2兩,小茴香2兩,白芷2兩,連翹2兩,獨活2兩,麻黃2兩,牡蠣(煅)2兩,威靈仙2兩,椿樹皮2兩。
痔漏。多因嗜慾酒色過度,喜怒不常,致生痔漏,或如鼠乳連珠,或糞門腸頭腫,流膿漏血,其痛如割,不可忍者。並治腸風下血。
上(口父)咀。每用5錢,水6-7碗,蔥白3莖,煎5-7沸,先以盆盛藥水,上坐,先蒸後洗,卻以烏龍膏貼之,臨臥時再以藥滓熬水如前洗之,如此3-5次,夜則以膏藥貼之。常服葛花酒蒸香連丸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五。
霜鹽梅3個(用黃泥裹,以慢火煨乾)。
赤白新舊痢疾。
上為末。
米飲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赤石脂1兩(煅),白龍骨1兩,阿膠2兩,訶子肉半兩(炮),木香半兩(炮),黃連半兩,乾薑半兩,甘草半兩(炙。一方有縮砂仁1兩)。
久痢並血痢不愈。
上為細末。
煎粟米飲調下,大小以意加減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引楊氏方。
丁香1粒,蠍1個,辰砂1字,人血1點。
小兒慢驚風。
上為末。
男用男左手中指血,女用女右手中指血,蘸末擦唇上。
方出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十一。
膽礬1分。
心痛作酸,及水停心下,作聲如雷;又治口眼斜,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。
溫黃酒調下。以吐痰盡為度。
《回春》卷五。
金銀花2錢,歸尾2錢,紫草1錢,木通1錢,苦參1錢,蟬蛻1錢,白芷1錢,皂角刺1錢,川牛膝1錢,紅花3分,甘草3分,川烏3分。
楊梅疳瘡,魚口便毒,不拘新久。
忌食豬首、肝、腸、牛、羊、驢肉、雞、鵝、辛辣之物。
上以土茯苓6兩,洗淨打碎和藥,用水6碗,煎至3碗,早、中、晚各服1碗。瘡在下部,先藥後飯;瘡在上部,先飯後藥。凡服藥日,必食建豬肉、熟米飯,飲好酒4-5杯,使藥力宣暢,其瘡易愈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