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風散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半,桔梗8錢,嘉蠶1兩半,蟬衣1兩半,茯苓1兩半(去木)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閉不語,脈浮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煎去滓,衝竹瀝1匙,薑汁少許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六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連翹、防風、荊芥、當歸、元參、桔梗、葛根、杏仁、黃芩、薄荷、牛蒡、知母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麻疹,發熱咳嗽,氣逆作嘔,腹痛者。

注意事項

忌風寒。

使用方法

加蔥、姜,水煎服。服後微汗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六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5兩,防風1兩半,連翹3兩,白芷1兩半,犀角1兩,當歸3兩,川芎1兩,桔梗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乳汁不出,脈浮弦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薤白湯煎3錢,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麻疹備要方論》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當歸、白芍、連翹、升麻、蒼朮、幹葛、生地、柴胡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麻疹收沒後,生瘡,發熱不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疹備要方論》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當歸、白芷、生地、蒼朮、黃柏、茯苓、連翹、銀花。

功效主治

疹後遍身生瘡,其熱不退,法當解表,苟使不治,則年年至期而生瘡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二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犀角、麻黃(去節)、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羌活、遠志(去心)、茯神(去木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臟中風,身體不能自收,冒悶不知疼痛,口不能言,筋脈拘急,手足抽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牽牛子(微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檳榔半兩(銼)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氣約,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良久生薑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直指》卷十五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制)半兩,防風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檳榔1兩,白芷1兩,威靈仙1兩,蒺藜(炒赤,去刺)1兩,麻仁(炒,另研)1兩,杏仁(湯洗,去皮尖,炒,另研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秘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半,加生薑5片,蜜1匙,水1盞半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五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穗1兩,防風(去蘆)2錢半,甘草(半生半炙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薄劣,跌觸頭腦,或弄刀錐,因而破血感風,致面目傷痕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用無灰溫酒調下,或蔥湯亦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三因》卷十五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山梔子仁1兩半,大黃2兩,白滑石2兩,熟地黃2兩,懸豆(酥炙焦黃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樸消半兩,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淡茶清調下。次以佛手膏去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: 疏風散

配方組成

前胡、桑皮、陳皮、法半夏、枯芩、玉桔梗、甘草、款冬花、枳殼、蘇子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風。

使用方法

加姜、棗,水煎服。防風、荊芥、杏仁、薄荷,均可加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