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黃半兩(細研),清油3兩,亂髮半兩,硫黃半兩(細研),黃蠟半兩。
積年冷瘻,出黃水不愈者。
先以油煎亂髮令焦盡,去滓,便入硫黃雄黃及黃蠟,以慢火熬攪為膏。
攤帛上貼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雄黃1兩(水飛),白花蛇(全者)1條(5寸許煎,酒浸1宿,去骨炙幹,為細末),白沙蜜1斤,杏仁1斤(去皮尖爛研)。
大風癩病。
上將雄黃、白花蛇末,入在蜜杏仁內同煉蜜為膏。
每服1錢,溫酒調下,日進3服。久服絕根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○。
好牛酥5大兩,蜜蠟半兩,雄黃1小兩(研),硃砂2分(研),藁本半大兩,藜蘆2分,杏仁4分(去皮尖),芎3分,白芷3分,鰻鱺魚3分,升麻3分。
齒中疳瘡(匿蟲)瘻,蟲蝕牙齒及口內之疾。
以酥中煎諸藥、魚令黃色,去魚,煎三上三下,入蠟煎,沫盡膏成,收器中,攪勿住手,凝定,以本方即諸藥併為末,不去滓甚良。其膏以十二月合,即得一年用,不爾難久停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。
雄黃3分(細研),當歸3分,桂心3分,白芷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3分,附子3分(生去皮臍),黃耆3分,枳殼3分,吳茱萸半兩,白朮半兩,獨活半兩,檳榔3分,麝香半兩(細研),乳香半兩,突厥白3分,木鱉子半兩(去殼),雲母粉3分,松脂3分,白蠟2兩,垂柳枝1兩,槐枝1兩,白檀香半兩,零陵香半兩,甘松香半兩,黃丹10兩,麻油。
一切發背,乳癰惡瘡,骨疽穿漏。
先將油於鐺中,以炭火煉熟,下甘松、零陵、檀香、槐、柳枝等,以慢火煎令槐、柳黑色,即去之。細銼諸藥,以酒半升,拌藥1宿,後入油中煎,白芷色赤,以綿濾過,拭鐺令淨,都傾入鐺內,下黃丹,於火上煎,變色黑,不住手攪三二十遍,有油泡子飛,即膏成,入雄黃、麝香攪令勻,安瓷盒內盛。
以蠟紙上攤貼,每日早晚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雄黃1兩,硫黃1兩(並細研)。
身上諸惡瘡。
上以豬脂4兩,入銚內煎化成油,入鯽魚2個,煎令肉爛了,又亂髮兩卷,煎焦爛去滓,用和上件雄黃、硫黃末。
搽之。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雄黃1兩(細研),(艹閭)茹1兩,蛇床子1兩,礜石1兩(銼搗為灰),水銀半兩(於手心內以津研如泥),黃連1兩(去須)。
小兒惡瘡,久不愈,並瘻瘡及疥癬等。
上為末,與水銀相和,以臘月豬脂,同研如膏,於瓷盒中盛。
每用先以泔清洗瘡令淨,拭乾,後塗瘡上,仍以黃柏末用綿搵撲之,令不汙衣,日2-3度用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雄黃2兩(細研),黃耆2分,漏蘆3分,絡石3分,續斷3分,營實3分,紫葛半兩,白蘞半兩,桑寄生半兩,商陸半兩,連翹半兩,漢防己半兩,赤芍藥3兩,敗醬半兩,川升麻半兩,莽草半兩,當歸1兩,苦參1兩,木通1兩,紫苑1兩(去土),芫花1兩,藜蘆1兩(去蘆頭),白及1兩,(艹閭)茹1兩,黃丹15兩,蠟4兩,清油3斤。
一切癰疽、發背、腦癰諸毒瘡,及乳癰疼痛。
上銼碎,以酒2升,拌1宿,先取油安鐺內,以慢火煎令熟,即下藥,煎白蘞赤黑色,濾去藥,下蠟候溶,以綿濾過,拭鐺,卻安油入鐺內,下黃丹,於慢火上以柳篦不住手攪,候變色黑,攪滴於水內為珠子,膏成也。去火,入雄黃末,調令勻,傾於瓷器中盛。
用故帛上攤貼,逐日換藥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雄黃半兩(研水飛),天南星半兩(生末),寒水石(煅過)1兩研,黃丹1分,乳香半兩(研)。
癰癤才發,赤腫作痛。
上拌勻,蜜調成膏。
攤帛子上貼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二十。
雄黃(末)1兩,雌黃(末)1兩,水銀1兩,松脂2兩,豬脂半斤,亂髮(如雞子大)。
惡瘡。
以上合煎,去滓,納水銀。敷瘡,日再。
《肘後方》卷五。
雄黃(研)1兩,雌黃(研)1兩,烏頭1枚,松脂1雞子許,亂髮1雞子許,豬脂1升半。
小兒疥瘡;疥癬遍身,或頭面如粟,浸淫癢痛,搔之汁出。
和煎之,候發消,烏頭色黃黑,膏成,去滓。以敷塗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六引《範汪方》。
雄黃2兩,礬石(末)2兩,藜蘆2兩,當歸2兩,黃連2兩,附子2兩,??草1兩,芎1兩,白及1兩,巴豆60枚(去皮心)。
惡瘡皆爛。
上(口父)咀,以豬脂2升,微火煎,膏成,絞去滓,納石末,攪調。敷瘡,日4-5次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雄黃(細研)半兩,巨勝油7兩,丹砂(細研)半兩,蜜陀僧(煅研)半兩,鉛丹3兩,蠟1兩,蛇黃半兩(煅,醋淬7遍搗末),牡蠣(煅研)3分。
癰疽惡瘡。
上研和令勻,先熬油令沸,下蠟熔盡,次下丹,以柳篦攪,候變黑色,即下諸藥末,攪令勻,滴水中成珠子,以瓷合盛。
故帛上塗貼,1日2次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雄黃(研)1兩,黃連(去須為末)1兩,黃芩(去黑心末之)2兩,松脂2兩,亂髮灰1分(末),豬脂6兩。
瘑瘡。
先熬脂令沸,下松脂煎令熔盡,即下藥末,以柳篦攪令勻,瓷盒內盛。
取塗摩瘡上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雄黃(別研)半兩,牛酥5兩,黃蠟1兩,白蜜1兩,丹砂(別研)1分,藁本(去苗土)3分,藜蘆(去蘆頭)1分,杏仁(湯浸去皮尖雙仁,焙)半兩,升麻半兩,芎半兩,白芷半兩。
齒(匿蟲),蟲蝕牙齒。
上除別研藥並蜜蠟外,餘細銼,先於鐺中以酥煎所銼藥,候杏仁赤黑色,濾去滓,下蜜蠟煎10、20沸,候膏成,續下別研藥,攪勿住手,候凝成膏,於瓷器中盛。
每以少許塗齒病處,或點蟲孔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雄黃1兩(細研),雌黃1兩(細研),黃柏1兩,黃芩1兩,薑黃1兩,白芷1兩,當歸1兩,木香1兩。
小兒頭瘡經年不愈,愈而復發。
上除雄、雌黃外,並細銼,用頭醋浸2宿,以豬脂1斤,煎候白芷色赤黃,膏成,去滓,入水銀1兩,以唾於掌中研令星盡,入膏內,攪令勻,次入雄黃雌黃等末,又攪之,用瓷盒盛。
每用先以鹽漿水洗瘡令淨,拭乾,以膏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雄黃10g,硫黃10g,氧化鋅10g,凡士林70g。
頭癬。
調膏外用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雄黃1分。
蜈蚣咬痛。
上為細末,用桑根白皮自然汁調。
敷咬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九。
雄黃末1錢,黃丹1錢,膩粉1匣,蠟1塊,巴豆10粒(去皮),蔥5根(切碎)。
小兒遍身疥癬如粟,癢而搔之膿血出。
用油1兩,入蔥、巴豆煎黑焦,濾去滓,入餘藥攪勻,候蠟熔取下,器中盛,放冷成膏。
每用抓破疥瘡塗擦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九。
雄黃1兩(細研),附子半兩(去皮臍),膩粉1分,白礬1分(燒灰),藜蘆1分(去蘆頭)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)。
風毒疥癬。
上為細散,入乳缽內,再研如粉,以煉了臘月豬脂半斤,黃蠟2兩,淨鐺內慢火煎,候蠟消,傾於瓷盒中,入雄黃等末攪令勻。
取少許塗揩之,每日4-5度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雄黃1錢,杏仁7粒,半夏7個(童便浸1宿,焙)。
月內並三歲兒嗽。
上研勻,薑汁半兩、蜜半兩並藥入罐內,重湯熬,柳枝攪成膏。
每用1皂子大,塗乳頭,令兒吮;或糯米飲調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。
雄黃(研末)1兩,石硫黃(研末)1兩,羊蹄根(溼者)1兩,沙糖(色白者)1兩,荷葉(新者)1兩。
一切癬。
先以羊蹄根、白糖、荷葉於乳缽內細研如泥,次入雄黃、硫黃末同研成膏,瓷盒盛。
取塗癬上,日3度。如藥幹,旋添少許蜜調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檳榔半兩,雄黃(別研,如無,舶上硫黃代之)半兩,輕粉(別入)半兩,枯礬半兩,黃蠟半兩,蛇床子1兩,黃柏1兩,吳茱萸1兩,苦參1兩,黃連1兩,五倍子6錢,海桐皮6錢,(艹閭)茹2兩。
頑惡瘡疥癬,小兒奶癬,頭瘡,無時痛癢;大人腳氣下疰。
上為細末,先將臘月豬肪脂1斤,入皂角5條,帶須蔥5莖,全蠍10個,巴豆30粒去殼,蓖麻仁40粒去殼,川椒3錢,同煎黑色,去滓,入前藥末,再熬成膏子,方入輕粉,臘月內合者,瓷盒內收貯,可留10年餘。
若治疥瘡,加入舶上硫黃與雄黃同分兩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九引《居家必用》。
雄黃(細研)1分,多年薤根1分,白礬1分,藜蘆(去蘆頭)1分,瓜蒂1分,胡粉1分,水銀2分(與胡粉點少水同研令星子盡)。
小兒癬,久不愈。
上為末,入胡粉、水銀,同研令勻,用豬脂調為膏。
輕揩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雄黃精9g,羌黃6g,滑石粉18g,兒茶5g,漳丹9g,黃柏9g,黃連3g,甘草3g,冰片2g。
慢性溼疹。
上藥共研細末。
取其1份,與蜜陀僧3份,混合均勻,外用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雄黃1斤,如意金黃散10兩,蟾酥2錢,生白礬10兩,冰片2錢,凡士林12斤。
帶狀皰疹、急性淋巴管炎。
各藥研細面,調勻成膏。
急性滲出性皮損慎用。
外敷患處。
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。
蓖麻子81個(去殼),巴豆仁49個,雄黃(末)5分,麝香3分。
紅白痢疾,水瀉。
共搗為泥。
忌生冷3日,孕婦勿貼。
用黃豆1點,貼於眉心,大人1炷香,小兒約半炷香,仰臥,香完為度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。
雄黃3分(細研),麒麟竭(細研)3分,乳香(細研)3分,麝香1分(細研),杏仁1兩(湯浸去皮尖雙仁),柳枝1握(銼),瀝油8兩。
一切惡毒瘡,日夜疼痛,膿血不止。
先將油入銚子內,與杏仁、柳枝同煎至黑色,用綿濾過,淨拭銚子,入丹2兩,於油內熬,常以柳枝子攪令黑色,候滴水中不散,入前4味藥末,又熬稠,傾瓷器中。
軟帛上攤貼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。
雄黃2錢,乳香1錢,沒藥1錢,麝香半錢。
齒痛不已。
上為細末,熔黃蠟為丸。
安在蟲牙蝕竅中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