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竺黃散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七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、蟬蛻(去土)、山梔子仁(微炒)、甘草(微炒)、鬱金、白殭蠶(炒,去絲嘴)、龍齒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經蘊熱,急驚搐搦,神志恍惚,睡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煎薄荷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(細研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赤石脂1兩,梔子仁半兩,葛根半兩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牛黃1分(細研),樗樹根皮半兩(炙黃),龍骨半兩,犀角屑1分,土瓜根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痢,渴不止,身體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熟蜜水調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○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真者)2錢,天南星(炮)2錢,草烏(尖面者,炮)1分,馬牙消2錢,丁香1錢(不見火),膩粉半錢,龍腦(真者)2錢,川鬱金1錢,白殭蠶(去絲,炒)2錢,腦子半分,麝香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候,搐搦發作,常方療治不堪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腦、麝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許,煎金錢薄荷湯調下。才通即便涎下。次用益神丸、清心丸,兼參苓散與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(細研),黃連1兩(去須),茯神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川芒消1兩,犀角屑1兩,栝樓根1兩,川升麻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煎淡竹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、蟬蛻、白殭蠶(炒)、山梔子仁、甘草(炙)、鬱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驚風。小兒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熟水調下;3歲兒可半錢,未晬兒1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,大黃(溼紙裹,煨)半兩,丹砂(研)半錢,馬牙消(研)1分,鬱金3分(1分生,1分炮,1分用水1碗煮盡1半,取生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薄荷自然汁入蜜,熟水調下,臨臥服;如大人著熱,每服1錢匕,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研)1分,鬱金(銼)1分,犀角(鎊屑)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龍腦(研)1錢,人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手足掣縮,精神妄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乳食後生姜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(細研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膩粉1分,馬牙消1兩,蒲黃半兩,藿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熱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,人參1分,胡黃連1分,使君子(炮)1分,半夏3枚(生薑汁浸,炒),藿香半分,丹砂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蠍梢(炒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10味,將8味搗為細散,入丹砂、麝香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冷蜜湯調下;熟水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研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知母(銼,焙)半兩,鉤藤(銼)半兩,芍藥半兩,犀角(鎊,微炒)半兩,升麻半兩,龍膽(去土)半兩,柴胡(去苗,銼)半兩,防風(去叉,銼)半兩,人參半兩,桔梗(炒)1兩,大黃(銼,炒令香)1兩,山梔子仁1兩,玄參1兩,雄蠶蛾(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,銼)3分,蜣螂(去足,微炙)3分,龍骨(別搗,研如粉)3分,檳榔1枚(紙裹,煻火內煨過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,筋脈抽掣,夜臥驚悸,面板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用米飲調下;如角弓等風,用竹瀝調下,連夜3-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知母1分,赤芍藥1分,犀角屑1分,鉤藤1分,玄參1分(去蘆頭),桔梗1分(去蘆頭),龍骨1分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白殭蠶1分(微炒),茯神1分,蜣蜋7枚(去足,微炒),檳榔1枚(紙裹微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,筋脈抽掣,夜臥驚悸,四肢煩躁,面板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薄荷湯調下,1日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,知母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犀角屑1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1兩,馬兜鈴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生乾地黃1兩,鹿角膠(搗碎,微炒令黃燥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心肺煩熱吐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,芎1分,防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衄不止,肺損吐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新汲水調下;肺損吐血,用藥2錢匕,生面1錢匕,水調下,並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蘆薈1分(細研),蟾頭1分(炙令焦黃),龍腦1錢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胡黃連1分,犀角屑1分,木香1分,鉤藤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幹疳,心臟煩熱,眼目赤澀,面板乾燥,夜多盜汗,羸瘦,不能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溫水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(細研),牛黃半分(細研),胡黃連1分,犀角屑1分,天麻2分,蟬殼1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驚熱,手腳急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2歲以上加藥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丁時發方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,甘草(炙)1分,硃砂(研)1分,雄黃(研)1分,白附子1分,全蠍1分,輕粉1分,鬱金(皂角水煮,焙)1分,牙硝半兩,腦麝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上焦熱,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薄荷湯調下;蜜丸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丁時發方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(細研),鉤藤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牛黃半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受驚溫壯,不吃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,馬牙消半兩,鉛霜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熟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(細研),黃連半兩(去須)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馬牙消半兩(細研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。心神煩躁,口乾舌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後煎竹葉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,川升麻半兩,子芩半兩,茯神半兩,犀角屑半兩,赤芍藥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鉛霜(研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乾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梔子仁1分,黃連1分(去須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斑瘡已出,心臟尚有餘熱,發歇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煎竹葉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側柏葉(微炙)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鹿角屑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赤茯苓半兩,馬兜鈴半兩,鹿角膠1兩(搗細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吐血,心膈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暖生地黃汁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(細研),黃連半兩(去須),馬牙消半兩,梔子仁半兩,葛根半兩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牛黃1分(細研),款冬花1分,紫菀1分(洗,去苗土),犀角屑1分,土瓜根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,多渴,體熱煩躁,少得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研)半兩,鬱金(漿水煮)1分,粉霜(研)1分,鉛白霜(研)1分,山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筋脈抽掣,夜臥驚悸,四肢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,每服半錢匕,用新汲水調服;3-4歲兒,每服1錢匕,1日2次,早晨、日晚各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(細研),川大黃3分(銼細,微炒),天麻半兩,柏枝半兩(微炙),蟬殼1分(微炒),白附子1分(炮裂),鬱金半兩,幹蠍1分(微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體熱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乳汁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,鬱金(無,以山梔仁代)半兩,茯神(去皮)半兩,甘草半兩,硼砂2錢半,牙消2錢半,白芷2錢半,川芎2錢半,殭蠶(去絲)2錢半,枳殼(麩炒)2錢半,硃砂(水飛)2錢,麝香1分,蟬殼15個(洗,去泥土嘴足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風熱,口鼻生瘡,兩目赤腫,咽膈不利,痰涎壅滯,氣不通暢,驚搐煩悶,神思昏迷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硼砂、牙消、硃砂、麝香4味乳缽細杵,餘9味焙乾,為末,同入乳缽內再杵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錢,溫薄荷湯或麥門冬湯調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鄭愈方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2錢,鬱金2錢,甘草(炙)3錢,硃砂少許(別研),麝香少許(別研),山梔子仁10個,幹葛1分,全蠍(炙)1分,馬牙消1分,殭蠶(炒)7個,蟬蛻3-7個(洗,去尾頭足)。

功效主治

驚風潮熱,身體溫壯,兼治夜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硃砂,麝香和勻,再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蜜水調下;夜啼不止,燈心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鄭愈方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八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,川鬱金(用皂角水煮幹)半兩,茯苓(去皮)半兩,麥門冬半兩,蟬蛻(去足)14個,全蠍(去土)14個,白僵14個,甘草1兩(炙),硃砂1分,龍腦、麝隨意所入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淨洗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錢,用蜜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(研),牡蠣粉半兩,白芍藥半兩,犀角屑半兩,白附子半兩,天麻半兩,幹蠍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驚癇啼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7分,加生薑、薄荷各少許,煎至4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莊氏家傳》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,人參1兩,甘草(微炙)1兩,鬱金(溼紙裹,煨)2兩,白藥子2兩(大皂角3挺,捶碎,浸3宿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半錢,用溫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瓜根、甘草、鬱金、天竺黃、連翹、防風、牙消(別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、潮熱,唇紅面赤,煩躁焦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潮熱,燈心、茅根煎湯下;急驚,竹葉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二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7分,大黃3分,蟬蛻3分,白殭蠶2分,川羌活5分,全蠍(去毒)5分,甘草5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麥門冬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二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: 天竺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2錢,臘茶2錢,甘草(炙)2錢,全蠍(生薄荷葉裹,煨炙)7個,綠豆(半生半熟,炒)40粒,荊芥穗5分,雄黃(水飛)5分,枯礬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,目睛釣上,四肢瘈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人參煎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