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白朮(去蘆)、茯神(去皮木)、當歸(酒洗)、生地黃(酒洗)、酸棗仁(炒)、麥門冬(去心)、半夏(薑汁炒)、枳實(麩炒)、黃連(酒炒)、竹茹、山梔(炒)各等分,甘草3分,辰砂5分(臨服研末調入)。
內有痰火,驚惕不眠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1片,大棗1枚、烏梅1個,水煎去滓,入竹瀝調辰砂末服。
《回春》卷四。
半夏(湯洗7次)2兩,竹茹2兩,枳實(麩炒,去瓤)2兩,陳皮3兩,甘草1兩(炙),茯苓1兩半。
痰熱內擾,心膽氣虛,心煩不寐,觸事易驚,或夜多異夢,眩悸嘔惡,及癲癇等。
上銼為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煎7分,去滓。食前服。
《三因》卷九。
半夏(湯洗去滑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茯苓2兩,酸棗仁3兩(炒),炙甘草1兩,桂心1兩,遠志(去心,薑汁炒)1兩,黃芩1兩,萆薢1兩,人參1兩。
膽虛寒,眩厥,足痿,指不能搖,躄不能起,僵仆,目黃,失精,虛勞煩擾,因驚膽懾,奔氣在胸,喘滿,浮腫,不睡。
上銼為散。
每服4大錢,用長流水1鬥,糯米1升,煮蟹眼沸,揚2000-3000遍,澄清,取2盞,入藥在內,加生薑7片,煎7分,去滓。不以時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
生薑4兩,半夏2兩(洗),橘皮3兩,竹茹2兩,枳實2枚(炙),甘草1兩(炙)。
大病後,虛煩不得眠,此膽寒故也。
上切。
以水8升,煮取2升,去滓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集驗方》。
遠志、棗仁、茯神、當歸、川芎、鉤藤、半夏、廣皮、甘草、香附、茯苓。
婦女經行,卒遇驚恐,因而膽怯,神志失守,經血忽閉,面青筋搐,口吐涎沫,此緣驚則氣亂,恐則氣結故耳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一。
人參、茯神、遠志、硃砂、金石斛、生地、麥冬、棗仁、甘草、五味子、柏子仁。
怔忡,包絡動者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。
陳皮2錢,半夏1錢半,茯苓1錢,枳實半錢,甘草半錢,遠志1錢,酸棗仁半錢。
上作1服。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至8分,空心溫服。滓再煎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半夏1兩,枳實1兩,橘紅1兩5錢,茯苓7錢半,甘草(炙)4錢。
膽氣怯弱,驚悸少寐,發熱嘔痰,飲食少思。
每服1-2錢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明醫雜著》卷六。
半夏3錢,橘紅1錢5分,枳實1錢,黃連1錢,天麻2錢,蘇子1錢5分,厚朴1錢,黃芩1錢,竹茹1錢,生薑汁5匙(泡用)。
痰氣火併結於中宮,在上則眩暈,乾嘔作酸;在下則腹痛便燥。
上水煎泡,加薑汁午前後服。
《活人方》卷六。
半夏(制)2錢半,枳實2錢半,茯苓半兩,橘紅1錢半,甘草1錢半,酸棗仁(溫湯浸,去殼)2錢半。
小兒驚悸頑痰。
上銼散。
每服1錢,入竹茹少許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半夏1錢,枳實1錢,竹茹1錢,茯苓1錢,甘草3分(炙),廣皮1錢,鉤藤鉤2錢。
傷寒挾驚。
加生薑1片,大棗1枚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。
制半夏1錢5分,枳實8分,陳皮1錢半,茯苓1錢半,人參1錢,熟地3錢,炒棗仁3錢,遠志1錢,五味子1錢,甘草(炙)5分。
膽氣虛寒,夢遺滑精。
上加生薑3片、大棗1枚,水煎服。
《筆花醫鏡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