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蘇散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半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衝心,煩悶不識人,喘促,坐臥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生薑、童便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半兩,赤茯苓半兩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大腹皮(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半兩,訶黎勒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煩喘,胸膈滿悶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絳囊撮要》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蘇葉(焙乾)、老杉木(燒灰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子爛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敷,幹則以香油調敷,或囊無皮爛出者,以蘇葉或荷葉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絳囊撮要》。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四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六一散4錢,紫蘇葉1錢5分,兒茶1錢,赤石脂2錢。

功效主治

繡球風,陰囊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紫蘇、紫背浮萍煎湯燻洗,然後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赤茯苓3分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木香半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紫菀半兩(洗去苗土),柴胡3分(去苗),桂心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白朮半兩,知母半兩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犀角屑3分,黃芩半兩,檳榔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夾勞,脾胃氣虛,心腹煩悶,骨熱憎寒,飲食不多,咳嗽痰涎,頭旋腦悶,小便黃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木香3分,赤茯苓3分,沉香1兩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赤芍藥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通1兩(銼),檳榔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腳氣衝心,心神煩亂,嘔逆惡食,腳膝痠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2兩,五味子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前胡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3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,胸膈中寒熱,短氣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1兩,桂心1兩,生乾地黃2兩,當歸1兩,牛膝1兩(去苗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並衄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葉1兩,桔梗(炒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煮,去浮沫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牡丹皮1兩,連翹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多熱,面上生瘡,胸中積滯,或痰唾稠粘,或睡中口內有涎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煎1盞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2兩,木通3分,石韋3分(去毛),冬葵子1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茯苓1兩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下焦氣滯,臍腹妨悶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豬苓1兩(去黑皮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馬兜鈴7顆(細銼,和皮子),桑根白皮1兩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大腹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壅滯,咳嗽,發即氣喘、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五味子1兩,赤茯苓1兩,大腹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大棗3枚,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羚羊角屑3分,檳榔3分,木香半兩,桂心半兩,獨活半兩,枳殼半兩(敖炒微黃,去瓤)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後,遍身浮腫,心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、柴胡2兩(去苗),檳榔1兩,赤茯苓1兩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。胸中妨悶,痰壅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葉1兩,赤茯苓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貝母(煨微黃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氣壅咳嗽,胸膈不利,吃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糯米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檳榔1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赤茯苓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前胡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枇杷葉1兩(拭毛,炙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欲發,心腹滿悶,痰壅頭痛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桑根白皮1兩,赤茯苓1兩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白前3分,木通1兩(銼),檳榔1兩,百合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上氣,心胸壅悶,不得眠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訶黎勒皮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痰塞嘔逆,心胸滿悶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紫菀3分(去苗土),貝母3分(煨令微黃),麥門冬3分(去心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(炙微赤,銼)、桑根白皮3分(銼),赤茯苓3分,五味子3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短氣,體虛煩熱,發作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醫林方》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木通、防己、陳皮、白朮、紫蘇葉、防風、桑白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通草同煎,去滓溫服。後服順氣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子1兩(微炒),五味子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細辛3分,紫菀3分(去苗土),赤茯苓1兩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半兩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桑根白皮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久咳嗽上氣,胸滿,不能飲食,頭面浮腫,唾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木通1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,茴香根1兩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獨活半兩,荊芥半兩,羌活半兩,木瓜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大腹皮10枚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毒腳氣,腹內壅塞,疾惡,不思飲食,腳重虛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1莖(並須)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本事》卷三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葉、桑白皮(洗淨,蜜塗炙黃)、青皮(去白)、五味子(揀)、杏仁(去皮尖,炒)、麻黃(去節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感風寒作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3分,木通半兩(銼),赤茯苓3分,羚羊角屑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羌活半兩,前胡3分(去蘆頭),大腹皮3分(銼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木香半兩,桑根白皮3分(銼)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溼腳氣。大小便不利秘澀,腳膝虛腫,食即嘔吐,心胸迷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五味子半兩,赤茯苓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3分,桂心3分,木香半兩,澤瀉半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訶黎勒皮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上氣,胸膈滿悶,不能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1兩(連根葉),厚朴半兩(去皮,薑汁塗炙),甘草半兩(炮),知母2兩,貝母2兩,款冬花2兩,半夏(湯浸10次,焙乾)2兩,五味子2兩,人參半兩,桑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
《產寶諸方》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木香1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糯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寶諸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紫蘇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莖葉1兩,木通1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茴香根2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獨活半兩,荊芥半兩,赤茯苓1兩,木瓜半兩(幹者),半夏3兩(湯洗7遍去滑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幹腳氣。小便澀滯,腹內壅悶,痰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