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皂角1兩(去皮子)。
卒中風,口。
下篩,以3年米酢和。
左塗右,右塗左,幹更塗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八。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二。
皂角不拘多少(炮,去皮弦)。
寒溼腳氣,疼痛不可忍者。
上用好釅醋浸3-5日,卻將皂角洗去醋,濾去滓,用砂罐熬成膏,後入蔓荊子、草烏頭、胡椒末,及入樸消少許,將藥埋土內,去火毒,49日取出。
腳痛搽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。
不蛀皂角(滿尺者,捶碎,去弦核)。
癰疽腫結。
上以法醋煮爛,研膏。
敷之自消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。
皂角1斤(去皮弦,搗碎)。
腰腳疼痛。
用醇酒2大碗,熬至一半,沸去滓,再用前汁入銀石器熬為膏子。隨痛處貼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、萆薢(泔浸)、大黃(蒸爛)、黑牽牛(半生半炒)各等分。
腳氣腫痛,大使壅閉。
上以皂角為末,煎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竹瀝酒吞下。病稍退即止,仍服調氣血等藥。
《醫方類聚》九十八引《澹寮方》。
皂角(炒焦)、小粉(炒)各等分。
便癰。
上為末和勻。
以熱醋調,仍以紙攤貼患處,頻頻用水潤之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皂角(去皮)。
小兒驚風。
上為末,水調慢火熬成膏。
左貼右,右貼左,才正急洗去。如大熱,先以驅風膏;若大便如常,服續命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引《全嬰方》。
大皂莢(去子,燒存性)8錢,糯米1合(炒褐色),草烏1兩,乾薑1兩,赤芍1兩,南星2兩。
惡核。
上為末。
蔥酒調塗,日易2次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。
皂角不以多少。
產婦吹奶腫痛。
用河水挼濃汁,去滓,熬成膏。
塗上即愈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大皂角1個(燒),糯米(炒黑)1合,草烏(生)2錢,黃皮(炒黑)3錢。
風疳氣攻,項下生核。
上為末,井花水調貼。
如未安,須用水精丹,取後用調氣觀音、人參散等藥補,仍再貼,兼與疳藥相間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三引漢東王先生方。
大黃5錢,黑牽牛(半炒半生)1兩,豬牙皂角1兩。
小兒腎經有熱,陰囊赤腫釣痛,大腑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粒,空心溫水送下。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