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黃丸

《三因》卷八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6兩(冬用3兩),大黃2兩(冬用4兩,夏用3兩),黃連4兩(夏用7兩,秋用6兩,冬用2兩)。

功效主治

骨實極熱,耳鳴,面色焦枯,隱曲膀胱不通,牙齒腦髓苦痛,手足痠疼,大小便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至15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八。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1兩,黃芩1兩,大黃(酒浸過,炒)3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經火盛,大眥赤脈傳睛,大眥常壅澀,看物不準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熱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
《袖珍》卷三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兩半,黃芩2兩半,黃連2兩半,黃藥子1兩半,白藥子1兩半,山豆根1兩,黃柏1兩,苦參1兩,硼砂2兩,京墨3錢,麝香少許,片腦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喉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豬膽調,攤甑內蒸藥3次後,入片、麝、硼為丸,如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1丸,後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六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,硫黃1兩,黃丹2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盞內,以黃丹蓋定,用溼紙封卻,火燒,候青煙出為度,取出候冷,研細,以軟柿乾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若大腸出血有竅,或糞前出,以木通湯送下;若糞後有血,甘草湯送下;甚者加至15丸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六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3兩,黃芩3兩,大黃2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虛熱氣壅不通,頭痛,上焦有火而大便稍滯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研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至20丸,湯飲送下。以利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水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熱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活人書》卷十八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3兩,大黃1兩,黃芩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消吐血,黃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滾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書》卷十八。

《片玉心書》卷四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黃芩、大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痢疾初起,裡急後重,腹中脹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神曲糊丸,木香、檳榔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心書》卷四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家寶》方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,鬱金(焙)1錢,巴豆3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有痰,並解諸藥毒,及上焦壅熱,身上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爛飯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嬰孩3丸,飯飲送下;薄荷湯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家寶》方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4兩(春3月方),大黃3兩,黃連4兩,黃芩6兩(夏3月方),大黃1兩,黃連7兩,黃芩6兩(秋3月方),大黃2兩,黃連3兩,黃芩3兩(冬3月方),大黃5兩,黃連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五勞七傷,消渴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,手足寒熱。男婦三焦積熱,上焦有熱攻衝,眼目赤腫,頭項疼痛,口舌生瘡;中焦有熱,心膈煩躁,不美飲食;下焦有熱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;五臟俱熱,生癰癤瘡痍。及治五般痔疾,糞門腫或下鮮血,小兒積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隨時和搗,以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;津枯血燥慎勿投。

使用方法

飲服5丸,1日3次;不知,稍加至7丸,取下而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黃芩、黃柏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咯血、衄血、嗽血、咳膿血,揚梅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半兩,芒消,地黃2錢,連芩1錢,梔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不止,大便結燥者。

使用方法

煉蜜為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半兩(去心),大黃(去皮,溼紙裹煨)1錢,黃連(去須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熱,熱症心躁夜啼,亦治晝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綠豆大或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至15丸、20丸,食後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明醫指掌》卷六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1兩半,陳皮1兩半,黃連7錢半,連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積熱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地搗爛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明醫指掌》卷六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四引《經驗良方》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黃柏、槐花(炒變色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。米飲送下;酒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四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喉科秘訣》卷下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山豆根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喉風。

炮製方法

加入冰片少許,共為細末,和熟,青魚膽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科秘訣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梔子仁1分,柴胡(去苗)3分,黃連(去須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腫毒,結成惡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,1日3次。取微利。更以意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制軍3兩,乳香(去油)1兩,沒藥(去油)1兩,雄精5錢,麝香1錢5分,犀黃2分,淡芩(酒拌,曬乾)1兩,雅連3錢。

功效主治

懸癰紅腫疼痛,熱毒大癰,楊梅廣瘡結毒,火毒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制軍酒浸透,入碗隔湯蒸軟,打爛,然後將乳香、沒藥、雄精、麝香、犀黃、芩、連等和入,再打千捶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熟大黃3兩,乳香1兩,沒藥末1兩,雄精5錢,麝香1錢5分,西牛黃3分。

功效主治

懸癰,紅腫疼痛,熱毒大癰,楊梅廣瘡結毒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熟大黃酒浸透,隔水蒸軟,搗爛;然後以乳、沒、雄、麝、西5末和入,再搗千捶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連服10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三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水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熱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