芎丸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五加皮1兩(銼),肉桂半兩(去皺皮),犀角屑3分,赤茯苓1兩,羌活2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半兩,牛膝1兩(去苗),海桐皮1兩(銼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麻黃1兩(去根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風毒,痺攣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豆淋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肘後方》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3錢,黃耆3錢,牛黃(研)1分,(庶蟲)蟲半兩,麝香(研)1錢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寒腹痛,大便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丸,米飲送下,早晨、晚間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深師方》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7分,烏頭4分(炮),防葵3分,蜀椒9分(汗),白薇2分,桂心10分,白芷5分,茱萸6分,乾薑8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冷心腹寒疝,胸脅支滿,飲食不消,腹中痛,久痢頸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。飲送下,日3次。稍加至5-6丸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細辛半兩,白芷半兩,覆盆子半兩,五味子半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,羌活半兩,肉桂半兩,柏子仁半兩,蔓菁子半兩,甘菊花半兩,枸杞子半兩,車前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不足,兩目昏暗,熱氣衝上,淚出疼痛,兩脅虛脹,筋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一引《經心錄》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2兩,當歸2兩,蒲黃2兩,阿膠2兩,芎2兩,白朮3兩,乾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崩中漏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為丸,如大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一引《經心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枸杞子1兩,荊芥穗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切,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),蟬蛻(洗,焙)、石膏(研,水飛)、旋覆花、菊花、羌活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肝血不足,風邪乘虛搏於精氣,兩目暈翳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細嚼,茶清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桂(去粗皮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乾薑(炮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枳殼(去瓤,炒)3分,檳榔(微煨,銼)6枚。

功效主治

宿患冷氣心痛,時時發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黃耆(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山梔子(去皮)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生乾地黃(焙)3分,羌活(去蘆頭)3分,白芷3分,苦參3分,白附子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風,生瘡久不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七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四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川芎不拘分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用淨水洗浸,薄切片子,曬乾或焙,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茶、酒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七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菊花1兩,荊芥1兩,薄荷1兩,甘草1兩,蒼朮2兩(泔浸)。

功效主治

遠視不明,常見黑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至60-70丸,食後茶清送下,日1-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桂心1兩,黃耆1兩(銼),沉香1兩,安息香1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芷半兩,麒麟竭半兩,丁香半兩,木香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羌活半兩,赤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乳癰穿穴,膿水不住,年月深遠,蝕肉傷筋,或時碎骨瘡中自出,肉冷難生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、午時、晚食前以甘草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蟬殼(去土)1兩,甘菊花1兩,荊芥穗1兩,蒼朮(米泔浸透,去皮,切,焙)1兩,蕤仁(去皮)1兩,犀角(鎊)1錢,羚羊角(鎊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肝腎虛風上攻,眼生黑花,頭目不利,及內外障翳,睛疼隱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丸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茶、酒或鹽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龍骨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紫石英(搗研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鐵精(搗研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1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1分,丹參1兩1分,桂(去粗皮)1兩1分,蜀椒(去目並閉口,炒出汗)1兩1分,人參1兩1分,大黃(銼,炒)1兩1分,乾薑(炮)1兩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1分,菖蒲(九節者,去須,米泔浸,切,焙)1兩1分,白芥子(生,研用)3分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3分,禹餘糧(煅,醋淬)1兩3分,遠志(去心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心中風,驚恐愁憂,煩躁錯亂,若風邪流入五臟,則往來煩悶悲啼,吸吸短氣,發時恍惚喜臥,或心中涎湧,或怒起顛倒,手足厥冷,飲食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九味為末,與別研三味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溫熟水送下,食後、臨臥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白芷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吻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甘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葵1兩,白蘞1兩,桂心1兩,川椒1兩半(去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白朮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,心腹痛,胸脅支滿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芎丸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白芷1兩,生乾地黃(銼碎)1兩1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1分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蒲黃(微炒)半兩,芍藥3分,牡丹(去心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3分,人參3分,當歸(切,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來腰腹刺痛不可忍,或多或少,來如清水,或似豉汁,虛乏黃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或溫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