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骨1具(炭火炙令黃色,捶刮取淨,搗碎,得數升)。
骨髓疼痛,風經五臟。諸風緩弱及歷節風骨節痠痛。
清酒6升,浸5宿,隨性多少稍飲之。
《千金》卷七。
虎骨(煎汁)8兩,萆薢8兩,淫羊藿8兩,薏苡仁8兩,懷牛膝8兩,熟地8兩,當歸5錢,羌活5錢,烏藥5錢,五加皮5錢,蒼朮5錢,防風5錢,青皮5錢,獨活5錢,丹皮5錢,川芎5錢,白芷5錢,木瓜5錢,白芍5錢,紫草5錢,枸杞子5錢,紅花5錢,補骨脂5錢,川烏5錢,草烏5錢,橘皮8兩,萎蕤8兩,紅糖96兩,紅曲20兩,蜂蜜160兩,乳香面2兩,沒藥面2兩,油松節4兩,官桂面5錢,木香面5錢,公丁香面5錢,檀香面5錢,紫豆蔻面5錢,佛手面5錢,砂仁面5錢,蘄蛇5錢,人參面5錢,鹿茸面5錢,麝香2分(研),杜仲(生)5錢,續斷5錢。
筋骨疼痛,四肢麻木,腰疼背痛。
燒酒1760兩,將以上各藥共裝罐內,煮至二開為度,入缸封固。
孕婦忌服。
溫熱後有酒量者每服5錢,日服2次,無量者酌減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北京方)。
虎骨1具,虎脛骨2莖。
腰腳疼痛,攣急,不得屈伸,及腿膝冷麻。
用酥塗,炙黃,捶碎,同無灰酒3鬥,密封7日。
空心、晚食前溫之,隨意飲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虎脛骨(酥炙焦)2兩半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半,川烏頭(炮,去皮臍尖)1兩半,當歸(洗,焙)1兩,川芎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赤芍藥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杜仲(去粗皮,細銼,炒斷絲)1兩,萆薢1兩,白朮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肉蓯蓉(洗,焙)1兩,牛膝(酒浸1宿,焙)1兩,金毛狗脊(火燎去毛)1兩,黃耆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蒺藜(微炒去刺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天麻(去苗)1兩,續斷1兩。
八風五痺,手足無力,步履艱難,腿膝緩弱,骨節疼痛。
上銼,如麻豆大,次以生絹袋子盛。
用無灰酒2鬥浸之,密封瓶口,春5日、夏3日、秋7日、冬10日。每服1盞,湯燙溫,空心、食前、臨臥飲盡酒。其滓焙乾,搗為細末,每服2大錢,熱酒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虎骨1兩(酥炙),當歸(去蘆,酒浸)半兩,天雄(炮,去皮臍,作4片,生薑2兩切片子,鹽少許,水半升同煮,水乾為度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,作4片,生薑2兩切片子,鹽少許,水半升同煮,水乾為度)半兩,肉蓯蓉(酒浸,去土)半兩,牛膝(去蘆,酒浸)半兩,川萆薢半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半兩,酸棗仁(炒)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綿黃耆(蜜炙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金釵石斛半兩。
上為粗末。
用酒1鬥,浸7日,每服1合,空心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茄子根(淨洗,蒸過,9月10月者,曬乾)5兩,鼠粘子(炒)1兩,蔓荊子1兩,火麻子半升,晚蠶砂半升,蒼耳子半升,枸杞子(蒸)半升,秦艽2兩,萆解2兩,生牛蒡葉1握,虎骨2兩。
中風癱瘓。
上用絹袋盛,於大罐內以酒浸,封閉不令失氣,14日開,不令面向瓶口,恐藥觸人。
每服1盞,1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引《醫學切問》。
虎勝骨(酥炙)3兩半,川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半,當歸(酒浸,焙,去蘆)2兩半,川芎2兩半,川羌活(去蘆)2兩半,川烏(去皮尖)2兩半,赤芍藥2兩半,獨活2兩半,杜仲(炒斷絲)2兩半,萆薢1兩,白朮1兩,防風(去蘆)1兩,黃耆(去蘆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蒺藜(炒去刺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天麻(去苗)1兩,川續斷1兩(淨)。
諸般風痺,手足疼痛,行步艱難,腰膝緩弱。
上銼,如麻子大,以生絹袋子盛滿,用無灰酒2升浸之,密封,春浸5日、夏浸3日、秋7日、冬10日。
每服1盞,溫暖空心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五引《仁存方》。
虎骨(酥炙)半兩,木香3錢。
驢馬氣傷瘡毒。
上為細末。
分作2服,酒調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
虎脛骨(真者,酒浸,酥炙)2兩,萆薢2兩,牛膝(洗淨,銼,焙,酒浸1宿,再焙)2兩,仙靈脾2兩,薏苡仁2兩,熟乾地黃(酒灑,9蒸9曬,焙乾)2兩。
腳氣。
上細銼。
絹袋盛,浸酒2鬥,飲取1盞,復人酒1盞,可得100日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虎骨1具(通炙,取黃雀汁浸,碎如雀腦)。
胃中空虛,行陰用力。身體懈惰,不能支援。
上用糯米3石,入虎骨,倍用曲,如釀酒法,釀之酒熟,封頭50日,開飲之。
《增補內經拾遺》卷四。
虎骨4兩(酥炙,為末用,膝以下脛骨尤妙),萆薢1兩,牛膝1兩,杜仲2兩,米仁1兩,當歸4兩,白朮3兩,川芎1兩,熟地3兩,紅花1兩,肉桂1兩,山藥2兩,補骨脂(鹽水炒)2兩,獨活1兩。
產後氣血俱損,或寒月風冷,下體去衣太早,胎下甚遲,風冷乘虛襲於下部,瘀血流注經絡,阻而不行,兩膝痠痛麻軟,行步艱難,得寒尤甚,延久不愈,便成產癱。
上為末。
每藥1兩,用無灰酒1斤,用絹袋貯藥入甕煮1晝夜,候冷時時服之,令醉可也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虎脛骨1兩(酥炙),黃耆(銼)1兩,桔梗(炒)1兩,酸棗仁(炒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石菖蒲(米泔浸1宿,切,焙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芎1兩,牛膝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附子(生,去皮臍,以新汲水浸半日,又破作2片,換水浸1日,焙乾)1兩,萆薢1兩,石斛(去根)1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。
風痺,面板不仁或下注步履艱難。
上藥銼細,以生絹袋盛,入醇酒1鬥浸之,密封瓶口,春、夏3日,秋、冬7日。
每服溫飲1盞,每日2次。如服盡,添酒5升浸之,又服盡,取滓焙乾為末,每服1錢匕,酒調下;或以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芍藥2分,虎骨1兩(炙為末)。
風毒骨髓疼病。腎經疼痛,不得屈伸,走注痛苦,不問深淺。
夾絹袋盛,酒3升,漬5日,每服3合,1日3次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八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四。
虎脛骨2大兩(粗搗熬黃),羚羊角1大兩,新芍藥2大兩(切細)。
臂脛痛,不計深淺。血虛不能養筋,客邪留著,以致臂脛疼痛,年久不愈。
上藥以無灰酒浸之,春、夏7日,秋、冬倍日,每旦空腹飲1杯,冬中速要服,即以銀器物盛,火爐中暖養之,2-3日即可服。
《本草圖經》引《兵部手集方》(見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七)。
虎骨1具(通炙,取黃焦汁盡)。
骨虛,痠疼不安,好倦,主膀胱寒。骨極者,腰脊酸削,齒痛,手足煩疼,不欲行動。
碎之,如雀頭大,釀米3石,曲4鬥,水3石,如常釀酒法。酒熟封頭50日開飲之。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虎骨1升(炙焦碎如雀頭),丹參8兩,乾地黃7兩,地骨皮4兩,乾薑4兩,芎4兩,豬椒根5兩,白朮5兩,五加皮5兩,枳實5兩。
肝虛寒勞損,口苦,關節骨疼痛,筋攣縮,煩悶。
上(口父)咀,絹袋盛。以酒4鬥,浸4日,初服6-7合,漸加至1升,1日2次。
《千金》卷十一。
蚯蚓屎、黃泥各少許。
犬咬。
上藥入些虎骨,用酒調,敷瘡口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