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豆蔻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3枚,當歸(切,焙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甘草(炙)1兩,芍藥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月水不利,攻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四十四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,生用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麥糵(炒)1兩,白朮1兩,肉豆蔻3枚(去皮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脹悶,喘息不勻,涕唾稠粘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半,入蜜1匙頭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四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冷熱不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高良薑1兩,當歸(銼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厥逆冷氣,上攻心痛,不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粗末。每服4錢匕,以水1盞,煎取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1兩,木香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芎藭1兩,赤芍藥1兩,白朮1兩,檳榔(銼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當歸3分(銼,炒)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,腸鳴切痛,不入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取7分,去滓,空腹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半兩,藿香(用葉)半兩,丁香1分,白朮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山芋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乾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2個(擘破),粟米少許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2枚(去皮),高良薑1分,人參1分,甘草1分,幹木瓜(銼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桔梗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洞洩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水7分,加生薑2片,同煎至4分,去滓,分3次溫服,乳食前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分,木香3分,神曲4分,半夏(制)5分,枳實5分,草豆蔻仁5分,黃耆(春、夏去之)5分,益智仁5分,甘草5分,青皮6分,陳皮6分,茯苓7分,當歸7分。

功效主治

腹中虛寒脹痛,少食難消,或胃脘疼連小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都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水2大盞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,食遠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1分,黃連(去須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心煩渴,吐利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烏豆50粒,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五引《御醫撮要》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4兩,肉豆蔻2兩,人參1兩,甘草5兩,白檀香半兩,茯苓2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如茶點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五引《御醫撮要》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三: 草豆蔻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煨)5分,高良薑5分,廣皮5分,陳神曲(炒)5分,吳茱萸(湯泡)5分,茯苓1錢,半夏1錢,炙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客寒犯胃,或過食生冷,中脘疼痛,手足厥逆,脈見弦緊。

注意事項

非脈實症寒者,勿輕用。

使用方法

加煨姜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