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金丸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坯子胭脂(別研)3錢,硃砂(別研)3錢,人參(去蘆頭)3錢,乳香(別研)3錢,藕節3錢,羊蹄根3錢,青竹茹3錢,烏賊魚骨3錢,甘草(炙)3錢,細松煙墨(燒)3錢,川芎3錢,草烏頭(炮,去皮尖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疾,眉須墮落,鼻柱崩倒;語音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每1兩作10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茶清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幹棕櫚、乾薑、大橡斗子、烏梅(上4味,燒灰存性,為細末)、枯了白礬末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髒毒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-50丸,米飲下,若糞前有血,即空心服;糞後有血,即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皂莢2兩(燒灰,細銼),石膏2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偏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軟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。

《良方集腋》卷下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明天麻1錢6分,陳京墨1錢,真沒藥3錢(須要道地),百草霜3錢,寒食麵(寒食日用酒和麵為餅,中間包飛羅面蒸熟,去包皮,將內白麵收貯聽用)3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血上攻,敗血不止,心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京墨用水細磨濃,和藥成丸,一料分作49粒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丸,溫灑或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方集腋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槐鵝半斤,羌活2兩,白附子2兩,天麻3兩,枳殼1兩(去瓤),皂莢30挺(肥者),躑躅花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胡桃瓤1兩,烏蛇1條(重3兩),臘月鴉1只(去足),臘月狐肝1具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注面板,遍身瘙癢,煩熱多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以一固濟了大瓷瓶,先納烏蛇及鴉、狐肝等,封口燒欲熟,過後下諸藥,以大火煅令通赤,待冷取出,加麝香半兩,同研令細。以槐膠爛煮,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以荊芥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《馮氏錦囊》卷十三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錦紋大黃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痢疾。

炮製方法

切片,以無灰酒拌,9蒸9曬,為末,再以酒丸,如椒目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空心白湯送下。飲食忌進半日,小便如桅子汁色,則溼熱之氣從小便而出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》卷十三。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義》引《良方整合》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臺烏3兩,熟大黃3兩,人參3兩,莪術3兩,三稜3兩,赤芍3兩,黃芩3兩,延胡索3兩,丹皮3兩,阿膠3兩,蒲黃3兩,香附3兩,烏豆皮3兩,生地(忌鐵器)3兩,川芎3兩,寄奴2兩,蘄艾2兩,白扁豆2兩(以上用蘇木水炙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七情抑鬱,氣滯食減,口苦咽燥,五心煩熱,面黃肌瘦,胸脅刺痛,崩漏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丸重1錢,蠟皮封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義》引《良方整合》。

《成方便讀》卷二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4兩(童便1盞,牛膝1兩5錢同炒,去牛膝),官桂1兩,五靈脂1兩,延胡1兩,當歸(醋炒)1兩,桃仁(去皮尖)1兩,烏藥1兩,莪術1兩,乳香(去油)5錢,沒藥(去油)5錢,木香5錢,黑豆1升(煮汁),紅花2兩,蘇木2兩,酒5碗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氣滯血結,癥瘕瘀痛,經閉。

炮製方法

將紅花、蘇木煎4碗,去滓,並豆汁熬成膏,和蜜為丸,每丸重2錢,蠟殼為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成方便讀》卷二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陳京墨1斤,陳皮3錢,沒藥3錢,百草霜3錢,飛面3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胎前產後三十六症。

使用方法

將墨燉軟,入藥,作49塊,掐49丸,貯紫砂盆內,煮1日1夜不停止,陰乾待用。修合時要淨室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婦科玉尺》卷五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烏頭、烏附、莪術、艾葉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共用醋煮爛,搗如泥。再以熟地4兩,當歸4兩,白芍2兩,川芎2兩為末,和前藥泥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淡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科玉尺》卷五。

《女科切要》卷三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阿膠4兩,艾葉2兩,谷芽2兩,麥芽2兩,蛇殼1條,五味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9月,或誤食熱物,忽然腹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先用鯉魚1尾,醋1杯,同保胎如聖散煎湯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切要》卷三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斑蝥49枚,血竭1分(如無,更加沒藥半兩代之),沒藥半兩(別研),五靈脂半兩,硇砂3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暈及惡露未盡,腰腹刺痛;或胞衣不下,腹脹喘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酒1升半,醋1升半,慢火熬成膏子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至15丸,麝香熟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乳香1錢,沒藥1錢,歸尾1錢,百草霜2錢,巴豆(去油)3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迷,瘀血上攻,兩脅脹滿,胃脘疼痛,大小便不通,發熱作喘,大渴飲冷,眼見鬼神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大黃豆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1丸,用煮東酒4兩、生薑1片,煎2-3沸,將藥研化服之。後吃紅棗3-5枚;如不吃棗則吐,吃過棗,吐亦無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烏藥不拘多少(炭火燒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瀉血,血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陳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三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,蘆薈3錢,琥珀5錢,胡黃連5錢,人參6錢,白朮(乳汁炒)6錢,黃連7錢,檳榔7錢,三稜(醋煮)7錢,莪術(酷煮)7錢,地骨皮7錢,水紅花子(炒)7錢,百草霜3錢,伏龍肝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癖塊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糯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陳皮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三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阿膠4兩(炒),熟艾2兩,谷芽2兩,麥芽(日曬幹)2兩,龍衣(即蛇退之殼,要全者,又要蛇頭下山者妙)1條,敗筆(即蘇木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臨產艱難,橫生逆產,胎死不下,及產後諸病,婦人帶如魚腦者。

炮製方法

5月5日取角黍煎煉,同搗前藥,均勻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(制)4兩,川大黃4兩,木香5錢,乳香(炙)5錢,沒藥5錢,官桂5錢,五靈脂1兩,桃仁泥1兩,玄胡索1兩,天台烏藥1兩,蓬莪術1兩,全當歸3兩,益母草2兩,蠶繭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七情悒鬱,氣滯食減,口苦咽乾,五心煩熱,面黃肌瘦,胸脅刺痛,崩中帶下;產後惡露上攻,敗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用黑豆(洗淨)1升,煮汁去滓;紅花2兩,酒5碗,煎4-5沸,去滓用汁;蘇木3兩,水煎,去滓用汁,將3汁和蜜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熟湯或溫酒、艾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枳實2兩(去瓤,麩炒),橘紅1兩,生乾地黃(洗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便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淡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臨睡熱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四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陳皮1兩,枳殼3兩,川芎1兩,冬葵子2兩,益母草6兩(煎汁),生地3兩,車前2兩,急性子2兩,鹿角屑3兩,麻黃、生薑、脂麻、黃楊頭、砂仁(為衣)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七十六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21枚(去皮),大棗(青州者)21枚(去核)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2味,每1個棗入巴豆1枚,燒令煙出絕,以器覆之;後為細末,更加輕粉2錢,黃連末3錢,燒陳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煎川歸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七十六。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一: 烏金丸

配方組成

木鱉子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瘟疫,結胸,瘧疾,頭風,心痛,氣逆,脅脹,痰火吐血,盜汗,翻胃,嘔吐,膈食,水蠱,食蠱,水瀉,紅白痢,便血,大小便不通,疝氣;白濁,便毒,腫毒,流注,癧串,筋骨疼痛,火眼,喉痺,喉癬,鎖喉風;婦人血崩,月經不調,胎衣不下;小兒驚風,重舌。

炮製方法

以麻油煮,浮為度。以小麥麩炒去油氣,用瓷鋒颳去毛皮,研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分,小兒1分。未服藥之先,去大小便。服藥後,蓋被出汗,不可見風,犯之寒戰,須嚼生薑解之。傷寒,蔥湯送下;霍亂,藿香湯送下;痰火,薑湯送下;瘧疾,桃枝湯送下;火眼,菊花湯送下;瘟疫,涼水送下;流注,花粉湯送下;白濁,胡椒湯送下;紅痢,細茶送下;白痢,薑湯送下;吐血,京墨磨井水送下;結胸,薑湯送下;心痛,香附湯送下;腫毒,雄黃湯送下;便毒,蔥汁送下;水瀉,神麴茶汁送下;頭風,川芎湯送下;嘔吐,薑湯送下;血崩,紅花湯送下;重舌,吹藥5厘,涼水嚥下;脅脹,陳皮湯送下;食蠱,山楂、麥芽湯送下;食膈,陳曲、麥芽,夜壺水煎湯送下;鎖喉風,以火酒漱口,用藥摻之;疝氣,橘核、大茴湯送下;氣逆、水蠱,芫花湯送下;月經不調,紅花湯送下;便血、盜汗,黑豆湯送下;大便不通,枳殼湯送下;翻胃膈食,棗子湯送下;驅邪辟瘟,砂仁湯送下;癧串,楊梅酒送下;胎衣不下,石灰打水澄清送下;小便不通,檳榔湯送下;喉痺、喉癬,吹藥5分;寒熱氣,火酒送下;小兒驚風,硃砂、金箔湯送下;筋骨疼痛,黃芩湯或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