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麻丸

《幼科發揮》捲上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胡麻仁(炒)、苦參、甘菊花、大力子(炒)、石菖蒲、何首烏、威靈仙、蔓荊子、烏梢蛇(酒浸,去皮骨,取肉焙乾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疥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發揮》捲上。
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苦參5錢,何首烏3錢,胡麻仁(炒)3錢,蔓荊子(炒)3錢,威靈仙3錢,荊芥穗3錢,白蒺藜(炒,去刺)3錢,牛蒡子(炒)3錢,石菖蒲1錢5分,幹菊花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瘡疥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燈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胡麻仁(炒)3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研)3兩,黑豆黃2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生地黃(搗絞取汁)1升。

功效主治

髭發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將地黃汁,入銀鍋中煎2-3沸,次入杏仁膏,餘藥併為末,投入同煎令稠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早食後溫酒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大胡麻4兩,防風2兩,威靈仙2兩,石菖蒲2兩,苦參2兩,白附子1兩,獨活1兩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癜風初起面板作癢,後發癜風,漸至開大者;風熱癮疹,及疹後搔癢生瘡,日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新安酒漿跌成丸子。

注意事項

忌動風發物、海腥、煎炒、雞、鵝、羊肉、火酒等件,愈後戒百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形瘦者1錢5分,食後、臨臥,白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胡麻半斤(揀去土,研碎)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米醋3升,瓷器中煮盡醋後,入茯苓、人參、雲母粉各1兩,同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甘泉水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九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胡麻4兩(炒香),羊躑躅1兩(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漸加至21丸,熱水送下,1日2次,見效為度。已破者,更用黑母牛糞,燒灰研末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九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升麻1兩,白附子(炮)1兩,人參1兩,細辛1兩,川芎1兩,木賊1兩,定風草1兩,穿山甲(去土,炒黃色)1兩,丹參1兩,玄參1兩,何首烏(酒浸)1兩,紫參1兩,蔓荊子1兩,防風1兩,威靈仙1兩,全蜈蚣1對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兩,用胡麻1斤,炒香為末,拌勻,入蜜和丸,都分為90丸。每服1丸,細嚼,溫漿水下,日進3服,不拘時候。淡白粥服120日,不再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
《解圍元藪》卷三: 胡麻丸

配方組成

胡麻1斤,苦參5斤(酒浸7日),荊芥穗4斤,豨薟草葉(淨)3斤,蒼耳草葉(淨)3斤,紫背浮萍2斤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、大癘、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蒸透曬乾,先將豨、蒼2味蜜拌蒸1伏時,曬乾後共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茶、酒俱可下,日進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解圍元藪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