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毒湯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引《劉氏家傳》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紫草茸、升麻(少用)、甘草(炙)、陳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麻痘瘡欲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糯米50粒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》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杏仁、牡丹皮(去心)、黃芩、虎杖、麻黃(去根節)、木香、芍藥、柴胡、升麻、紫菀、貝母(去心)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羌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肺熱毒,蒸鬱臟腑,因生積滯,其積者,如腐爛瘀血之類,熱毒熾盛,大腸乾涸;又因色傷,小腸虛冷,水道乘虛,只行於小腸,故小便常數,而疼痛不可勝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加生薑2小塊同煎,取8分,濾去滓,食後徐徐熱吃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(微炙)1兩,黃連(去須,微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斑,痘瘡欲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
《玉案》卷六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川黃連2錢,木瓜2錢,金銀花2錢,苡仁米2錢,肥皂子7個,皂莢子7個,土茯苓半斤,豬胰子1個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廣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7碗,先煎胰子,取汁煎前藥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六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桔梗(銼,炒)半兩,薄荷葉2錢半,荊芥穗2錢半,甘草2錢半,山豆根(取淨皮)1錢半,牙消2錢,硼砂2錢,樸消2錢,雄黃2錢,硃砂2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上攻,咽喉腫痛,飲食不便。

炮製方法

上前5味焙,為末;後5味入乳缽細杵,同前藥末一處再杵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至半錢,乾點舌上化下,或以溫湯濃調,少與含咽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肉桂5分,白芍藥1錢,甘草1錢,青皮7分,木香7分,枳殼7分,山楂肉5分,連翹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未出腹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白芍、甘草、青皮、木香、枳殼、山楂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腹痛,飲食如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升麻、甘草、蟬蛻、地骨皮、黃芩(酒炒)、木通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已出而熱毒未解,痘已發,毒盛不能起脹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
《幼科證治大全》引《保赤》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、防風、葛根、菊花、天花粉、蟬蛻、谷精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後餘毒,生翳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證治大全》引《保赤》。

《玉案》卷六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8分,麻黃8分,赤芍8分,防風8分,荊芥5分,羌活5分,桔梗5分,人參5分,川芎5分,牛蒡子1錢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痧症初起,冬月寒冷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六。

《誠書》卷十五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生地、紅花、甘草、赤芍、荊芥、金銀花、黏子。

功效主治

火灼暨赤丹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十五。

《活人書》卷二十一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紫草(嫩者)半兩,升麻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瘡痘已出末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盞,糯米50粒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書》卷二十一。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: 化毒湯

配方組成

川連、黃芩、生地、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梔子(炒)、赤芍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稠密太甚,皮肉紅斑、紫斑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