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(赤者)1條,輕粉1分,硃砂1分,麝香1分,白附子1分,牛黃1分,水銀(用棗肉少許研,不見星)1錢,蟾酥半錢,天南星1個(去心),真珠(末)1字,巴豆霜3個(去油)。
驚風癇病,眼目翻視,牙關噤急,口內無氣,唇赤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。
每服3丸,薄荷湯送下;口噤不開,研灌入鼻中;心煩壯熱,荊芥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鄭愈方。
人糞不拘多少。
久患漏瘡見骨。
上用泥球子裹定,柴火內燒紅,取出,不用泥,只將糞研細,入麝香少許。
幹摻上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綿紋大黃4兩(去皮,炒存性),麥糵1兩半(炒),檳榔7錢半,茴香2錢半,瞿麥2錢半,地萹蓄2錢半。
男子、婦人心中積熱停痰,腸垢諸毒變成百病,酒面食積,痃癖氣塊,小腸疝,諸般膈氣,反胃吐食,胸膈痞悶,脅肋疼痛,嘔吐痰逆,頭目昏重,偏正頭風;或驚怖、口苦、舌幹、噎氣醋心,腹脹如鼓,大便不通;小兒赤沃,飲食過多,不生肌肉,心中煩躁,面色萎黃,肌體羸瘦,睏倦少力,夜多盜汗;脾胃不和,瀉痢膿血,久而成血癖、血瘕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虛實加減錢數,隨證湯酒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五。
白扁豆(生,去皮)。
胎死腹中危甚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米飲調下;未下,煎數服亦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。
紫蝴蝶根1錢,黃芩5分,生甘草5分,桔梗5分。
喉痺不通,漿水不入。
上為未。
水調頓服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七引《便民方》。
赤腳蜈蚣1條(去足,生用),瓜蒂、藜蘆、蔥白(去須)1分。
小兒驚風。
上為末。
每發搐,用1字吹鼻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引《保生集》。
烏梅、老茄子(經霜者)、芙蓉葉、青地松、威靈仙、過山龍、馬鞭草、蒼耳草、益母草各等分(煅),生甘草、草烏、赤小豆。
疔瘡,腦疽,背瘡,陽症紅腫,及小兒丹毒、便毒。
除甘草等3味,餘銼細入瓶內,鹽泥固濟,火煅存性為末。
疔瘡.飛鹽醋調;腦疽,背瘡,加田螺殼灰、皂角灰,加黑背蜒蚰搗爛調;鎖口疔瘡,搽藥在瘡口內;陽症紅腫,豬膽汁蜜調;小兒丹毒,加青靛花、膽汁調;使毒,豬腦調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九。
赤腳蜈蚣半條(去頭足,炙焦),麝少許。
小兒急驚風及撮口。
上為末。
豬乳調服。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一。
人參5錢,木香1錢,當歸1兩,雄黃7分,乳香7分,沒藥7分,益母草1兩,硃砂8分,檳榔3錢2分。
附骨疽。
水攪麵糊做餅,中央穿眼,候幹,香爐灰為衣。
好熱酒調服。久不治,用蜈蚣制過入藥內,同前服攻之。或用黃鰍串1根韭菜,生薑搗爛敷患處,或將艾火灸,服煎藥。
《外科百效全書》卷三。
川大黃1兩,牡蠣(燒)半兩,龍腦(服時用)1字。
諸惡瘡疽,毒氣傳內,嘔逆潰亂;神昏不省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用好酒3盞,煎至2盞,放冷入片白腦子半字,分3次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醫分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園端效方》。
白礬(枯)、殭蠶(炒去絲)、硼砂、皂角(末)各等分。
急喉風。
上為末。
少許吹喉中。痰出愈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山梔子2個(緊小者,去皮,炒),黑附子1兩(炮),川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茯苓4錢,白朮4錢。
婦人血氣風虛,冷積痃癖,臍腹脹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錢,水1升,煎至7分,去滓,更入鹽半錢,溫服3-5服見效,老少加減。如陰戶腫痛不可忍者,用椒末半兩、白麵2匙、乾薑末半兩、鹽水和作餅劑,安陰戶內,坐2-3次,小便取了再坐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四九四八引《經驗普濟加減方》。
黑豆1合,烏雞糞1分,馬牙消(研)1分,龍膽(去蘆頭,銼碎)1分。
中風卒倒,不省人事,口面斜,失音不語,但葉涎沫,或口噤不開,目瞑垂死,一切風疾。
上4味.先將雞糞及豆同炒熟,次入龍膽、馬牙消拌勻。以酒3盞,煎2盞,分3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銅青2錢,硃砂2錢,膩粉半錢,蠍尾(去刺)14個,麝香少許。
小兒急慢驚風,天釣,臍風,客忤,卒死,撮口,鵝口,木舌,喉痺,胙腮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半錢,用薄荷、臘茶清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茅先生方》。
樸消半兩,白礬半兩,天南星半兩。
喉閉。
上為末。
小兒每服半錢,水1盞,同煎2分;大人水1盞,藥3錢,煎7分,作1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川烏尖7個,附子尖7個(生用,去皮),蠍梢7枚,石綠少許。
小兒慢驚風。
上為末。
用軟雞翅上藥入喉中,逐旋惹出,頻用帕子拭之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八○引《嬰孩妙訣》。
全蠍27個,蛇含石(醋淬7遍),鐵孕粉1兩,丁頭大赭石1兩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薄荷湯調下。
《百一》卷十九。
赤頭蜈蚣1條(去足,生用),瓜蒂1分,藜蘆(去須蔥頭者)1分。
小兒驚風,涎潮搐搦,眼上不下,喘急,急慢風搐。
上為細末。
每發搐,筆管子抄1字吹入鼻中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毛彬方。
五靈脂、萵苣菜(陰乾)、地黃、花黃丹(炒)、白礬(飛)、染胭脂、麝少許。
疳瘡。
上為末。
看瘡大小,漿水洗貼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趙氏方。
枯白礬、南硼砂、豬牙皂角(皮弦揀去)各等分。
急喉風。
上為細末。
吹喉中。痰出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。
幹蛇頭1個(酒浸,炙黃取肉),赤頭蜈蚣1條(酥炙黃),幹全蠍(去毒)1分,麻黃(去根節)1分,草烏頭1個(去皮尖,炒黃,已上為末),硃砂1分(研),牛黃1分(研),龍腦1錢(研)。
小兒心肺中風,及風痙病。
拌勻細。
每服1字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六。
紅蛭(用石灰慢火炒令焦黃色)半兩,大黃2兩,黑牽牛2兩。
金瘡打損及從高墜下,木石所壓,內損瘀血,心腹疼痛,大小便不調,氣絕欲死。
上各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用熱酒調下,如人行4-5裡,再用熱酒調牽牛末2錢催之。須臟腑轉下惡血成塊或成片,惡血盡即愈。
《濟生》卷八。
桃仁21枚(去皮尖,麩炒),甘草半兩,人參半兩,鱉甲1兩,知母1兩,天靈蓋(醋浸1宿,酥炙)1兩,青蒿、柴胡、阿魏(4棗子大),蔥白1握。
傳屍勞。
上以天靈蓋、鱉甲為末,次下人參、知母、柴胡、甘草同搗,次下蔥白、青蒿、桃仁、阿魏杵成餅子,慢火倍幹為末。
秤2錢,用量便2盞,煎1盞,露1夜,至5更3點暖服半盞。服了衣被蓋臥,天明又暖半盞服之,扶病人強行5-7步,3日勿洗手面指頭,候生毛為驗,每日早晨先飲白湯投之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六。
膽礬1錢,牙消1錢,甘草1錢,青黛1錢。
咽喉痛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用簡兒吹在喉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。
紫河車5錢,薄荷葉5錢,象牙末5錢,硼砂5錢,甘草5錢,好茶少許。
單雙乳蛾,喉閉口瘡。
上為細末,蜜丸。
口服。
《經驗秘方》引李知州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五)。
天南星(炮)1兩,白附子3錢,天麻3錢,辰砂(另研)2錢5分,黑附子(炮,去皮臍)5錢,防風5錢,半夏5錢,全蠍(去毒)7枚,蜈蚣(炙)1條,麝香5分,殭蠶(炒)少許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末。
3歲兒每服5分,薄荷生薑自然汁加好酒、沸湯各少許調下。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引《得效》。
膽礬1兩(別研),白殭蠶1兩(為末),烏龍尾1兩(別研),天南星半兩(為末)。
喉風。
上和勻。
每用1-2字,以雞羽溼點藥掃喉中,涎出,再點藥入喉。候涎化為黃水出,方用溫水漱口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引《衛生寶鑑》。
紫菀花半兩(醋炒幹),雄黃1錢。
九種心氣痛欲死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字1字,鹽湯送下。如噤牙關,斡開灌藥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四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精明乳香5錢,沒藥半兩。
膿血瀉利遍數頻多,腹痛欲絕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抄1錢半,水1盞,煎3-4沸,和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芫花不拘多少(用好酒浸1宿,慢火炒令黑色)。
產後血迷、血暈,胎衣不下,惡血停凝,血塊枕痛,臍腹(疒丂)痛;及赤白崩帶,月候不定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熱酒調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白附子1錢,黑附子(炮,去皮)1錢,南星(炮)1錢,天麻1錢,防風1錢,半夏(泡7次)1錢,麻黃(去節)1錢,硃砂1錢,全蠍(新薄荷葉裹,生薑汁蘸炙3兩度黃色)1錢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入麝香半錢,為末。
3歲半錢,薄荷、薑汁更同酒泡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引《全嬰方》。
甜葶藶、香白芷、天南星、半夏(湯洗去滑)、巴豆(去殼不去油,並生用)等分。
卒暴中風;破傷風;小兒急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用生薑自然汁1呷調下,小兒用半字。須臾,利下惡涎或吐涎立效。中風閉目不語,牙關緊急,湯劑灌不下者。此藥輒能治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烏頭尖1錢,附子底1錢,蠍梢1錢,雄黃1錢,蜈蚣1對,硇砂半錢,粉霜半錢,輕粉半錢,麝香半錢,乳香半錢,信2錢半,腦子少許。
疔瘡。
上為細末。
先破瘡,出惡血畢,以草枝頭用紙帶入於內,以深為妙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升麻半兩,糯米半兩,紫草半兩,甘草半兩,木通2錢半。
小兒瘡麻已發未發。
上為散。
每服1大錢,水7分,煎4分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張氏家傳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