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消丸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貝母2兩(去心),白藥子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癧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。

《古今名方》引敕兆豐家傳方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寒水石12g,鐘乳石12g,紅粉片(汞)24g,冰片0.6g,琥珀6g,珍珠6g,水粉(即鉛粉)6g,硃砂3g。

功效主治

梅毒下疳內陷而引起的子宮頸糜爛,咽喉、鼻孔灼熱,紅腫潰爛,久治不愈;慢性子宮頸炎,慢性鼻竇炎,慢性咽喉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用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本方內有烈性藥,必須與土茯苓同煎,溶化吃水,切勿用水吞丸,以防汞中毒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用10丸,配土茯苓120g,共煎成湯劑,分次服;7天為1療程,藥後如見咽喉幹痛等熱象者,可停藥二至三天再服,連服二至三療程,以治癒為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名方》引敕兆豐家傳方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方)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楂片3兩,麥芽3兩,靈脂3兩,香附2兩,陳皮2兩,神曲1兩,青皮1兩,萊菔1兩,厚朴1兩,半夏1兩,檳榔1兩,枳實1兩,砂仁8錢,三稜5錢。

功效主治

氣積、痰積、食積、茶積,脾虛胃弱,胸中脹滿,消化不良,反胃噁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泛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大人每服2錢1分,早空心白水送下;14歲至10歲,每服1錢半;10歲至5歲,每服7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方)。

《陳氏幼科秘訣》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、蓬術、香附(3味醋拌炒)、檳榔、煨草果、青皮、枳殼、枳實(2味麩炒)、木香、去核山楂、炒神曲、炒麥芽、炒砂仁(去白)、陳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、八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驚風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砂糖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氏幼科秘訣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玄參1兩,丹參1兩,苦參1兩,何首烏1兩(並細銼)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初結,累累如梅李核,日漸不消,則破壞頸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別用皂莢10梃,以麻繩接續穿,留索子頭,盛在瓶內,掘地埋瓶子,留口,用童子小便浸21日;如值雨下,即蓋之,勿令著水,候日足取出,以水淋洗,掛陰處令幹;用薄荷4兩,酒1升,童子小便半升,共前皂莢同浸1宿取出,煎5-7沸,傾出,以手挼取汁,細布絞去滓,入藥末1分在汁內,用文武火熬成膏,將2分末入龍腦半錢,麝香半錢,同研勻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臨臥時,薄荷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青皮、三稜(煨)、莪術(煨)、神曲(炒)、麥芽(炒)、香附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痞悶,氣積,食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清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漢東王先生方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青橘5個(巴豆7個同炒蒼色,去巴豆),木香(炮)1錢,防己1錢半,丁香14粒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虛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大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2-3歲5丸,量加,男,陳皮湯,女、艾葉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漢東王先生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八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)半兩,川烏(炮)半兩,全蠍(淨),殭蠶1分,乳香3錢(研),草烏頭(水煮爛,去皮尖)半兩,雄黃,沒藥1錢(研)。

功效主治

痼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薄荷湯送下,若發急者,只作末,每服1錢,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八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廣荗(炮)3錢,三稜(炮)3錢,青皮(去白)1兩,陳皮1兩(去白),牽牛半斤(取頭末),薄荷葉半兩,皂角(不蛀者,水煮軟揉取汁,去滓,熬成膏)半兩、沉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初生,及瘰癧結核,熱毒鬱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牽牛頭末,和勻,用膏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煎連翹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。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青皮2兩,陳皮2兩,牽牛8兩(取頭末2兩),薄荷葉8兩,皂角8兩(不利者,去粗皮捶碎。2味水1鬥,煮令極軟,揉汁去滓用,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初生,及瘰癧結核,熱毒鬱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青皮、陳皮末並牽牛末和勻,用前膏子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荊芥、茶清、溫水皆可下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斑蝥1兩(除翅足,粟米大,炒令粟米微焦色,仍去粟米)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作膿穿破,久不愈者。或初得此證,投之亦效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加薄荷葉3兩,同研為末,雞子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得愈即止,不可過投。

使用方法

初用半飢半飽間以溫茶清送下1丸。逐日加1丸,加至5丸之外,又逐日減1丸,減至1丸之後,每1日只服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焰消1兩,胡椒49粒,虢丹1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至20丸,用滑石、木通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半兩,茴香半兩,沉香半兩,硫黃(別研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硇砂2錢(別研),全蠍49枚(去毒,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、膀胱疝氣,下部等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食前綿灰、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黑附子半兩(炮),川烏(炮,去皮尖)2分,草烏(水煮,去皮尖)2分,幹蠍2分,殭蠶2分,雄黃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癰、痼發之毒,作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薄荷酒嚼下。大段發急者,只作散子,每服1錢,薄荷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
《同壽錄》卷四: 內消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細)1兩,滴乳香(炙,去汗,研細)1兩,蟾酥2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酒煎化,和飯研如泥,入前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丸,蔥白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同壽錄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