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耆5錢,肉桂5錢,甘草5錢,白芍1兩。
經來血內有白也,形如雞腸,滿肚疼痛。
上為末。
白酒調下。先用迫蟲丸通其蟲於大便而出,後用本方補之。
《女科秘要》卷三。
黃耆(銼)1兩,桂心1兩,白芍藥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木香3分,熟乾地黃3分。
虛勞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、下飴糖如棗大,更煎1-2沸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青州棗1斤,厚朴(薑汁制)1斤,乾薑(炮)5兩,半夏(湯洗去滑)5兩,甘草5兩,陳皮(去白)8兩(上6味,用水3鬥,煮令水盡,焙乾),草豆蔻(去皮)1兩,人參1兩,藿香1兩,訶子(炮,取皮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朮1兩。
脾胃不和,中脘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刺痛,脅肋膨脹,嘔吐痰逆,噫氣吞酸,腸鳴洩利,水谷不化,肢體倦怠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局方》卷三。
白朮、枳實(麩炒)、人參、白芍藥、乾薑(炮)、桂(去粗皮)、高良薑(銼)、丹參、大腹皮、檳榔(銼)、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、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、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、桔梗(銼,炒)、幹木瓜、艾枝(炙)、草豆蔻(去皮)各等分。
脾胃氣虛弱,嘔吐不下食,臍腹脹痛,積聚不消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