薏苡仁3兩,防風2兩(去蘆頭),麻黃2兩(去根節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1兩,桂心1兩,獨活1兩,柏子仁1兩,石膏1兩,細辛1兩,羚羊角屑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肝中風,四肢攣急,身體強直。
上為末。
忌雞、貓、魚、蒜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薏苡仁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赤茯苓3分,桂心3分,柏子仁1兩,羚羊角屑1兩,海桐皮1兩(銼),當歸3分,芎3分,生乾地黃1兩,赤芍藥3分,檳榔。
筋極。面青多怒,兩脅下急痛,手足筋脈拘攣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薏苡仁1兩,羌活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漢防己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桂心1兩,天麻1兩,赤茯苓1兩,芎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肝臟風毒流注,筋脈抽掣急痛,頭目眩悶,四肢無力。
上為散。
忌生冷、豬雞肉、毒魚、溼面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薏苡仁2兩,羌活1兩,五加皮1兩,海桐皮1兩(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虎脛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,芎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芍藥1兩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。
肝臟風毒,流注腳膝,筋脈拘急疼痛,行履不得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薏苡仁1兩,芎1兩,當歸3分,桂心1兩,細辛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羌活3分,茵芋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生乾地黃3分,萆薢3分,羚羊角屑3分。
中風。身如角弓反張,心胸滿悶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薏苡仁2兩,細辛2兩,黃耆3分(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羚羊角屑3分,五加皮1兩,赤芍藥3分,獨活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朮1兩。
風,手足拘攣,百節疼痛,煩熱心亂,惡寒,經日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薏苡仁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豬苓1兩(去黑皮),芎1兩,羚羊角屑1兩,漢防己1兩,桑根白皮2兩(銼),大麻仁1兩,檳榔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腳氣緩弱及頑痺腫滿,心下急,大便澀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薏苡仁1兩,石膏2兩,芎1兩,桂心半兩,羚羊角半兩,赤芍藥半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當歸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漢防己1兩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肉極。肌膚如鼠走,津液開洩,或痺不仁,四肢急痛。
上為粗散。
忌生冷、油膩,毒滑、魚、肉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薏苡仁3分,當歸1分(銼,微炒),秦艽1分(去苗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桂心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在胎之時,其母臟腑氣虛,為風冷所乘,兒生之後,肝氣不足,致筋脈攣縮,不得伸展,故令手拳不展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量兒大小分減服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薏苡仁2兩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胸痺,心下堅痞緩急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頻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薏苡仁1兩,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)半兩,小川芎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宮桂(去粗皮,不見火)半兩,川烏(炮,去皮尖)半兩,防風(去叉股)半兩,茵芋(去梗,銼,炒)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羌活(去蘆)半兩,白朮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獨活(黃色如鬼眼者,洗,去蘆,焙)半兩。
溼傷腎,腎不養肝,肝自生風,遂成風溼、流注四肢筋骨,或入左肩髃,肌肉疾痛,漸入左指中。腳氣衝心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、臨臥溫酒調下,日3次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薏苡仁2兩,桂心2兩,白蘞2兩,當歸2兩,蓯蓉2兩,乾薑2兩。
癰腫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方寸匕,食前溫酒下,日3次,夜2次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薏苡仁不拘多少。
肺損嗽血。
上為細末。
以豶豬肺1個煮熟,蘸藥食之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五引東垣方。
薏苡仁2兩,地骨皮1兩,五加皮2兩半(銼),木通2兩(銼),木香3分,羚羊角屑1兩,牛膝1兩(去苗)。
腳氣痺攣,煩疼掣痛,行履不得,氣滿心胸,咽塞壅悶,不得眼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薏苡仁4錢,當歸4錢,白芍藥4錢,天麻4錢,獨活2錢,白朮2錢,虎骨(煅)2錢,杜仲(炒)2錢,麻黃2錢,乳香2錢,桂心2錢,甘草(炙)1錢,麝香1錢,沒藥1錢,檳榔(真紫色者)6錢。
風寒客滯經絡,手臂麻木,筋脈拘攣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食後酒調荊芥湯任下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三八七九引《大方》。
薏苡仁、百部、黃耆(蜜炙)、麥門冬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黃芩(酒炒)、人參(去蘆)、桑白皮各等分,五味子10粒。
肺痿。
上(口父)咀。加生薑3片,水2盞煎服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七。
薏苡仁5錢,桑白皮3錢,麥門冬3錢,白石英2錢,人參1錢,五味子1錢,款冬花1錢,紫菀1錢,杏仁1錢,貝母1錢,阿膠1錢,百合1錢,桔梗1錢,秦艽1錢,枇杷葉1錢。
久嗽成勞,或因勞成嗽者。寒熱往來,或獨熱無寒,咽乾嗌痛,精神疲極,所嗽之痰或濃或淡,有時或血腥臭異常,語聲不出。
加生薑、大棗、糯米煎,調鍾乳粉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六。
薏苡仁3分,赤芍藥3分,土瓜根3分,黃芩3分,蛇床子3分,地膚子3分,桔梗(去蘆頭)3分。
小兒陰(疒頹)腫硬,或時疼悶。
上為細散。
1-2歲每服半錢,空心以溫酒調下,日午、晚後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薏苡仁1錢,桑寄生1錢,白殭蠶1錢,蠍梢1錢,人參1錢,龍腦少許,麝香少許。
小兒驚癇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煎荊芥湯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薏苡仁2兩,獨活1兩,茵芋1兩,細辛1兩,桂心1兩,側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1兩(去蘆頭),酸棗仁1兩(微炒),麻黃1兩(去根節),五加皮1兩,羚羊角屑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體虛風邪所中,攻走面板,狀如針刺,四肢不仁,筋脈拘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薏苡仁、淮山藥、白茯苓、谷麥芽、白扁豆、香附米、山楂肉、甘草。
麻疹後洩瀉。
水煎服。
《麻科活人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