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8分,黃連8分。
赤白痢如鵝鴨肝者。
以水2升,煎取1升,分2服。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傳信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1兩,橘皮1分,杏仁(麩炒)1分,枳實1分,麻黃1分,葛根1分,厚朴1分,甘草1分。
冬溫至夏發斑,咳而心悶,嘔清汁,眼赤口瘡,下部亦生瘡,或自下利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3升,煮取1升2合,去滓,溫溫分減服。下利先止,別當訊息,小兒斟酌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四。
黃連(去須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3分,梔子仁1分,阿膠(炙令燥)半兩。
傷寒熱病癒後,下痢膿血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三引《活人書》。
黃連(去須)1兩半,荷葉(微炙)1兩,艾葉(微炒)1兩,柏葉3分。
傷寒心肺積熱,吐血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下生地黃汁1合,攪令勻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黃連(去須,炒)1兩,大黃(銼,炒)3分,大青3分,升麻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甘草(炙,銼)3分。
傷寒後口舌生瘡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黃連(去須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升麻1兩,甘草(炙)3分,樸消(研)半兩。
傷寒後,毒氣上攻,眼生浮翳赤痛.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竹葉3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早、晚食後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黃連(去須)1兩半,當歸(切焙)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肺瘧心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煎至7分,去滓,臨發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六。
黃連4兩,黃柏4兩,梔子15枚(擘),阿膠1兩(炙),乾薑2兩,芍藥2兩,石榴皮2兩(一方用枳實)。
時行兼有客熱,下血痢不止而煩者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一方以水6升煮之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黃連3兩,甘草3兩(炙),乾薑3兩,桂枝3兩(去皮),人參2兩,半夏半升(洗),大棗12枚(擘)。
胸中有熱,胃中有寒,陰陽痞塞,升降失常,心下痞滿,腹痛欲吐。
上以水1鬥,煮取6升,去滓溫服,晝3次,夜2次。
《傷寒論》。
黃連1兩,麻黃根1兩,甘草1兩,狼牙1兩,羌活1兩,桑枝1兩,白礬1兩。
背瘡毒腫,焮爛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2兩,加蔥白5莖,以水5升,煎至2升,去滓,用軟帛趁熱搵藥水更番淋搨患處,水冷即止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黃連4兩,當歸3兩,乾薑3兩,厚朴2兩。
春月暴熱,解脫飲冷,或眠溼地,中冷腹痛,下青黃汁,疲極欲死。
上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小品方》。
黃連1兩,白芍藥1兩,吳萸(炒)1兩。
老小洩瀉,赤白帶下。
上(口父)咀。分8服,每服以水1升半,煮1升許,投阿膠1分,再煮膠消,去滓,分3次溫服。一方加甘草末,艾湯調亦大驗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黃連(去毛)3兩,黃柏2兩,當歸2兩。
時氣熱毒下痢。
忌豬肉、冷水。
上以水6升,煮取3升,去滓,納蜜1合,微火煎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深師方》。
黃連2兩,黃柏2兩,乾薑2兩,石榴皮2兩,阿膠(炙)2兩,甘草1兩(炙)。
赤白下痢。
上切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,分為3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深師方》。
黃連1兩(碎),白粱米2合。
乳石發動,已經快利,熱尚不退,兼痢不斷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服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黃連1兩,乾薑1兩,熟艾1兩,附子1枚(炮),蜀椒14粒,阿膠如手指大(炙)。
雜痢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5合,絞去滓,納膠,更上火煎令膠烊,分溫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廣濟方》。
黃連4兩,黃柏3兩,當歸3兩,厚朴2兩,石榴皮4兩,乾薑3兩,地榆4兩,阿膠4兩。
中焦洞洩下痢。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,腹中虛痛。
上切。
忌豬肉、冷水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下阿膠更煎取烊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黃連2兩(去須),甘草2兩,苦參5兩,柳枝並葉1握。
小兒頭面身體生瘡,出黃膿水。
上銼細,和勻。
每用3兩,以水5升,煮至3升,去滓,看冷熱洗浴。即愈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1兩半(淨),黃柏(去皮)1兩,黃芩1兩,梔子1兩。
一切積毒伏熱,赤目口瘡,咽喉糜爛;酒毒煩躁;傷寒蓄熱在中,身熱狂躁,昏迷不食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七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黃連(去須)1兩,梔子仁1兩,馬牙消1兩,甘草(炙)1分。
赤眼腫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水1盞,加竹葉10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黃連(去須)4兩,熟艾(炒)2兩,苦參3兩,槐白皮3兩。
疳溼(匿蟲)下部瘡爛。
上銼細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重者不過3劑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黃連(去須)1升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龍骨2兩,白朮2兩,阿膠(炙燥)3兩,乾薑(炮)3兩,當歸(焙)3兩,赤石脂3兩。
熱痢腹內(疒丂)痛,日夜百行,氣欲絕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(去須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芷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肉豆蔻1枚(煨,去殼),地榆1兩,訶黎勒皮(煨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當歸(焙)1兩,黃耆1兩半,吳茱萸(洗,炒)1兩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(去須)、細辛(去苗葉)、紫苑(去苗土)、決明子(微炒)、車前子、苦根(幹者,銼碎)各等分。
斑瘡入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黃連(去須為末)1字,乳香(研)1字,燈心5莖,杏仁5枚(去皮尖雙仁,細研),大棗2枚(擘,去核),龍膽(為末)1錢,膩粉半錢匕。
肝經積熱上攻,眼目赤腫疼痛。
用水2盞,同煎至半盞,臨臥時洗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黃連(去須,炒)半兩,阿膠(炙令燥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乾薑(炮)3分,鼠尾草(洗淨,慢火焙乾)3分。
冷痢(疒丂)痛,腸滑不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匕,若冷甚白多,以酒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芒消5兩,黃連5兩。
癮疹百療不愈。熱不散,體生細瘡,並熱不已。
上以水8升,煮取4升,去滓,洗風癢處,1日2次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範汪方》,名見《醫心方》卷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黃連(去須)半分,豉半合,薤白(切)4莖,豬膽半個。
喉中生瘡,久患積勞,不下食,日漸羸瘦。
上先以童便8合煎黃連、豉、薤白,取4合,去滓,下豬膽,煎至3合,空腹頓服,每隔日依法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黃連(去須)1錢,黃芩1錢,赤茯苓(去皮)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,升麻1錢。
膽熱口苦,神昏多睡,左手關脈實大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四引《護命》。
甘草7錢半,黃連7錢半,乾薑7錢半,人參7錢半,大棗3枚。
太陽經傷寒傳裡,胸中有熱,胃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。
上銼細。
每服5錢,水煎服。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捲上。
當歸半兩,大黃2錢半(熱毒加之),芍藥、桂(腹痛加之)。
溼毒下血,大便下血,腹中不痛。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。
黃連(去須)3兩,酸石榴皮(焙)3兩,赤石脂3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半,乾薑(炮裂)2兩半,桔梗(炒)2兩。
大腸虛寒,痢下白膿,腸內虛鳴相逐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黃連8分,厚朴(制)6分,阿膠(炙)6分,當歸6分,艾葉4分,黃柏4分,乾薑5分。
妊娠下痢赤白,膿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方寸匕,空心以米飲調下,日3次。
方出《經效產寶》捲上,名見《雲岐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黃連2兩(去須,捶碎),淡竹葉50片。
眼生赤脈胬肉,急痛不開,如芥子在眼。
以水3大盞,加大棗5枚,煎至1盞半,去滓,食後分溫4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二。
黃連1兩(去須),川升麻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黃芩1兩,栝樓根1兩,知母1兩,茯神半兩,梔子仁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2兩。
脾胃中熱煩渴,身漸消瘦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黃連(去毛)3兩,厚朴3兩。
仲夏熱多,令人發水谷痢,腸中鳴轉,一瀉5-6升水。白滯痢久不愈。
上藥切。
以水3升,煮取1升,頓服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張文仲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、麥冬、當歸、黃柏、黃芩、黃耆、生地黃。
痘疹發熱,自汗多。
水煎,去滓,調敗蒲扇灰服。
《痘疹全書》卷下。
黃連、當歸、芍藥、木香、檳榔、黃芩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、連翹、大黃各等分。
惡瘡。發熱煩躁,外無焮赤,痛深在內,邪氣沉於裡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論患之上下,食之先後服之。
《杏苑》卷八。
黃連(去須)1兩,地榆1兩半,桑耳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黃耆(銼,炒)1兩半,白芷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婦人經候不調,或所下過多,腹痛腰重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切),煎取8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黃連3兩,黃柏3兩,乾薑3兩,石榴皮3兩,阿膠3兩,當歸2兩,甘草1兩。
赤白痢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甘草(炙、銼)半兩,黃藥子1分,吳藍葉1分,梔子仁2枚,犀角屑1分。
小兒血痢無度。
上為粗末。
1-2歲兒每服1錢匕,水7分,煎至3分,去滓,分溫2服,食前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甘草(炙)1兩,升麻1兩,黃連3兩,豉5合,梔子仁14枚。
乳石發後變下痢。
上切。
以水3升,煮取1升,分溫服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決明子、甘菊、川芎、元參、陳皮、黃連、細辛、甘草、薄荷、蔓荊子。
風熱壅珠,眼白紅脹而痛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。
川連、側柏、當歸、香附(炒)、阿膠。
痢疾,赤白膿血不止。
為末。
米飲下。
《盤珠集》卷下。
白芍1錢2分,黃連1錢2分,當歸1錢2分,大黃4分,淡桂2分,炙草8分。
熱毒下血,腹痛色鮮。
水煎服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。
黃連(去須)4兩,芍藥2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秦艽(去苗)1兩。
時氣病後目赤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黃連、甘草、乾薑、桔梗、半夏、人參。
痘瘡,熱攻腹痛,欲嘔吐者。
水煎服。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,大青1兩,山梔子仁1兩,茵陳蒿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地骨皮1兩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芒消1兩,大黃(細銼炒)2兩。
黃疸,遍身面目皆黃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黃連5錢,當歸3錢。
一切痢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溫服。
《杏苑》卷四。
黃連1錢,山梔1錢,生地黃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,當歸1錢,芍藥1錢,薄荷5分,犀角5分,甘草5分。
心火舌上生瘡,或舌上腫,燥裂,或舌尖出血,或舌硬。木舌。由心脾熱壅,舌腫粗大,漸漸硬塞滿口,氣不得吐,如木之不和軟。
上銼1劑。
水煎,食後頻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黃連(去須,銼碎)。
一切熱,血熱、眼熱、酒熱。
上以井水浸良久,瓷碗盛之,置鐵銚內,隔湯燉,取清汁服,再燉。
《直指》卷十五。
黃連、黃柏皮、地榆、烏梅、甘草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赤白痢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煎,去滓,食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胡黃連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鱉甲(去裙襴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白蒺藜(炒)半兩,黃耆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威靈仙1兩。
虛勞,寒熱心忪,骨節痠疼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,水1盞,童便、酒共半盞,加烏梅1枚(拍碎〕,同煮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○。
宣黃連。
小兒赤白痢多時,體弱不堪。
濃煎,每煎3分水減2分,和蜜服,1日6-7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鷹爪黃連7莖(去毛節),杏仁7粒(去皮尖),北棗7枚(大棗)。
火眼。
上用新瓦盆存貯,入水8分,以紙覆蓋,慢火熬,存3分,放地上去火毒,候冷,存在湯瓶上,蒸溫不要熱。
病者仰臥,令人滴藥汁在眼尖角近鼻者,候口中有苦味,即是藥透。如未知苦,則一面滴數次即安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引何清之方。
黃芩、黃連、赤芍、生地、木通、枳殼、甘草、當歸梢、人參。
疹毒發熱滯下。
水煎,去滓,調天水散服之。初加大黃微利之。
《痘疹全書》卷下。
黃連、烏梅、天花粉、杏仁、蓮肉、茯苓。
疳渴。
水煎服。
《誠書》卷十一。
黃連(去須)1兩,大黃(生用)1兩,大青(去根)半兩,升麻半兩,黃藥半兩,甘草(炙)3分。
傷寒舌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黑豆1撮,同煎至1盞,去滓,分溫2服。病未退,每服更加芒消末半錢匕,湯成下。以微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黃連1兩,人參1兩,吳茱萸5合,生薑3兩,生地黃5兩(一方用阿膠,一方用當歸半兩)。
曾傷二月胎者,預服此。
豬肉、冷水、蕪荑。
上(口父)咀。以酢漿7升,煮取3升,分4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千金》卷二。
黃連8兩。
心經蘊熱,致患卒心痛,口瘡,眼目赤腫羞明。小兒痘瘡。卒心痛。諸熱眼,赤種羞明,冒暑飲酒患眼。口瘡。小兒熱毒盛,發疹痘瘡,初發早覺者。心經蘊熱。
以水7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.溫服5合,日3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黃連(去須)1兩,乾薑(炮)半兩,艾葉(炒)半兩,烏梅肉3枚。
小兒赤白痢,腹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匕,以水8分1盞,煎,去滓取3分,空腹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乾薑(淨洗)、黃連半兩,杏仁半兩。
暴赤眼。
上為粗末。
綿包之,沸湯泡,閉目乘熱洗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四引《選奇方》。
黃連(炒)、黃柏(炒)、甘草各等分。
因服熱藥過多,小便不利,或臍下悶痛不可忍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食前溫服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2錢(炙)。
溼毒下血,大便後下血,腹中不痛。溼毒便血,不痛,血色不鮮,或紫黑如豆汁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7分,食後溫服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黃連(去須,微炒)2兩,黃柏1兩(銼,微炒),阿膠1兩(蛤粉炒),梔子仁半兩。
傷寒熱入腸胃,下痢膿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-2錢,水6分,煎至4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。
黃連(去須,綿裹)1兩,蜜1合,童便2盞。
乳石發白痢。
上以水2盞,與小便漬藥1宿,煎至1盞半,去滓,分為2服,弱人3服,早晨、日午、晚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,豉5合,烏梅(取肉)10枚。
乳石發下痢。
上銼碎。
以水3盞,入童便1盞,薤白3莖(拍碎),同煎至2盞,去滓,分溫3服,空心、日午、晚後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黃連3錢,甘草1錢。
妊婦兒在腹中哭。
2味濃煎,令母呷之。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三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犀角屑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阿膠(炙令燥)半兩,烏梅2枚(焙,去核),吳藍葉1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。
小兒渴痢不止,壯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煎,去滓,取3分,空腹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黃連(去須,搗碎,炒)3兩,黃柏(去粗皮)3兩,白朮4兩。
妊娠下痢頻並,後重裡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黃連(去須)1兩半,艾葉(微炒)1分,阿膠(炙令燥)半兩,豉10粒(炒令黃焦)。
小兒血痢無度。
上為粗末。
1-2歲兒每服1錢匕,水7分,入蔥白2寸並須(切),同煎至4分,去滓,分溫3服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(去須)1兩,秦皮1兩,苦竹葉(切)1兩,薄荷葉1兩。
目赤腫痛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用5錢,以水3盞,煎5-7沸,綿濾去滓,就熱淋洗,不計度數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黃連(去須)3分,山梔子仁3分。
小兒熱痢,腹中疼痛或血痢。
上為粗末。
1-2歲兒每服半錢匕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分溫2服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(去須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半兩,阿膠半兩(炙燥)。
小兒熱痢。
上除阿膠外,為粗末。
每服半錢匕,酒半盞,入阿膠1片,同煎至2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近晚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(去須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熟艾(炙)1兩,芍藥1兩,乾薑(炮)1兩,當歸(銼1兩,炒)1兩,人參1兩。
產後下痢赤白,日久羸瘦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黃連(去須)1兩。
小兒忽洞洩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漿水3盞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4服,空心、食前服,1日服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