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香1分,川黃連半兩,沒石子1個,肉豆蔻2個,訶皮3個,胡椒40粒。
小兒疳瀉及夏末秋初瀉痢。
上以吳茱萸1合,慢火同炒紫色,去茱萸,為末,酒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、食前杆草湯送下,日3-4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《聚寶》。
黃連(去須,炒)半兩,乾薑(炮)1分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1分,肉豆蔻(去殼)2枚,草豆蔻(去皮)1枚。
小兒腸胃虛寒,洞洩下痢,腹痛。
上為末,燒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,乳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黃連(去須)3兩,地榆(銼)2兩,赤石脂2兩,龍骨1兩,阿膠(炙令燥)1兩,木香1兩,赤芍藥1兩,艾葉(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半,無食子3分。
下痢膿血,臍腹(疒丂)痛,虛氣痞滿,腸鳴裡急。
上為末,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蒼朮1斤,明礬1斤(為末,入蒼朮炒),木香2兩,黃連2兩,烏梅1斤(煮爛)。
噤口痢。
上為末,以烏梅肉為丸。
每服3錢,生薑湯送下。
《幼科折衷》捲上。
木香半兩,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訶黎勒半兩(煨,用皮),肉豆蔻1或2枚(去殼),丁香1分。
小兒乳食不節,腸胃虛弱,冷熱之氣客於腸間,下痢赤白,腸內(疒丂)痛,日夜頻並,不欲飲食。
上為末,以燒飯為丸,如黍粒大。
每服5丸,以米粥飲送下,每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川黃連1兩2錢,廣木香8錢(不要見火),山楂肉1兩2錢(炒),川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炒)8錢,小青皮(醋炒)8錢,生甘草5錢,紅花3錢(酒洗),大黃2兩(酒炒),大白芍1兩2錢,陳枳殼(麩炒)8錢,尖檳榔8錢,油當歸5錢,地榆5錢,桃仁6錢(去皮尖),橘紅4錢。
熱痢。
上為細末,荷葉包米煨飯為丸。
孕婦忌服。
每服3錢,扁豆花泡湯化下。
《梅氏驗方新編》卷二。
木香半兩,黃連(用茱萸半兩,同於銚內炒令煙起,取出,去茱萸)半兩,肉豆蔻半兩,訶子(炮,去核)半兩,阿膠(面炒)1錢,硃砂1錢。
小兒瀉痢。
上為末,飯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-14丸,用飯飲吞下。兒小碎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。
川黃連1斤(去毛蘆),廣木香4兩。
小兒痢疾。
外用吳茱萸4兩,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、厚朴、車前、木通、枳殼、檳榔、茯苓、白朮、黃芩、香附、陳皮、蒼朮各2錢,水7碗,煎至4碗,濾去滓,將汁煮川連,至汁幹為度,取起焙脆,同木香為細末,以老米粉和,滴醋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0-20丸,白痢生薑湯送下,赤痢細茶送下。
《慈幼心書》卷九。
木香、黃連(去須,炒)、甘草(炙,銼)、肉豆蔻(去殼)各等分。
熱痢。
上為末,沙糖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1兩,廣木香1兩,川樸1兩,檳榔1兩,白芍1兩,枳殼1兩。
腸炎腹痛,裡急後重,膿便血便,或如魚腦,或如爛肉,日行數10次。
上為細末,水泛小丸。
忌食瓜、果、生冷、油膩等物。
每服1錢,開水送下,日2次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撫順方)。
廣木香4兩,甘草4兩,陳皮4兩,檳榔4兩,澤瀉4兩,黃連8兩,蒼朮8兩,枳殼6兩,厚朴6兩,吳萸4兩,杭芍8兩,茯苓6兩。
赤白痢疾,裡急後重。
水泛為丸。
胃弱洩瀉不宜服用。
每服2錢半,幼童減半,開水吞服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昆明方)。
黃連(酒、蜜、姜、土製)1兩,使君子肉7錢(炒),白芍5錢,木香2錢半。
小兒脾胃虛弱,疳瀉疳痢,延纏不愈。
上為細末,米湯為丸。
5-6歲服5分,8-9歲服8分,每日服2次。虛弱者服1分。
《人己良方》。
川黃連(淨)1斤(切豆大,同吳萸用湯浸泡良久,去湯,以溼萸同連悶過,方炒連赤色,去吳萸用連),廣木香4兩,白芍藥4兩(醋炒),平胃散4兩。
吐酸嘈雜,腹痛,並男子淋濁,女人帶下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空心米湯送下100餘丸;淋濁帶下,空心白水送下80丸。
《醫學啟蒙》卷三。
川黃連2兩5錢(用吳茱萸1兩3錢,同煮汁幹,去吳萸用連,切片,焙乾),白芍藥(醋炒)1兩,黃芩(炒)5錢,當歸(酒焙)7錢5分,地榆(醋炒)5錢,廣木香5錢,烏梅肉(炙)2錢5分,陳神曲(炒黃為末,1兩2錢)。
男、婦、小兒之痢,表裡俱清之後,裡急後重,肚腹仍痛,所去血積或鮮或黑,及滯下而不痛,久不能愈者。
上為細末,即以神曲調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早晨空心吞服1錢5分,病久及年老者以參湯送下。
《活人方》卷三。
川黃連2兩5錢(用吳茱萸1兩3錢同煮汁幹,去茱萸用連,切片,焙乾用),白芍藥(醋潤1宿,曬極幹,炒黃色)1兩,廣木香5錢,陳神曲(炒黃,為細末)1兩2錢。
白痢,裡急後重。
上以前3味為細末,即用神曲調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早晨空心米湯吞服1錢5分。
《活人方》卷四。
黃連(為末)、蓮肉(研粉)各等分。
產後噤口痢。
上和勻,酒為丸。
每服4錢,酒調送下。
《女科秘旨》卷七。
宣連、青木香。
熱痢。內熱口渴,下痢赤白,日夜不止,肛門灼痛;或洩瀉不止。下痢。瀉及痢下膿血,日夜不止。
上分兩停,煉白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空腹飲送下,日2次。其久冷之人,即用煨熟大蒜作丸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七引《兵部手集方》。
黃連1兩,木香1兩,訶子皮1兩,豆蔻2個,子芩半兩。
小兒赤白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大人10丸,小兒5丸,空心煎醋漿湯送下;日午再服,煎生薑蜜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木香1分,宣連1分,胡黃連1分。
小兒赤白痢,腹中氣痛,羸弱不思食。
上為細末,水煮稀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-10丸,飯飲吞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木香2兩,黃連(茱萸炒)8兩,廣陳皮2兩,槐角子1兩5錢,地榆1兩,枳殼(麩炒)2兩,枳實(麩炒)1兩,檳榔2兩,益元散2兩。
痢疾。
上醋糊為丸。
老弱數服後,即當溫補。
每服1錢,紅痢米湯送下,白痢生薑湯送下,日3次。
《傷暑全書》卷下。
黃連(去須,擇淨)1兩(杵碎,微炒),木香1分,訶子7個(炮,去核),肉豆蔻2個(面裹,煨)。
小兒冷熱不調,霍亂吐瀉,腹內(疒丂)痛。
上為細末,薑汁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-15丸,米飲送下,日4-5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木香、黃連、吳茱萸、白芍各等分。
妊娠洩痢不止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濃煎米飲湯送下,日3次。
《女科百問》卷下。
木香半兩,訶子肉(面炒)半兩,黃連(炒)半兩,龍骨2錢。
小兒痢。
上為細末,飯丸如黍米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湯送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南木香半兩(不過火),淨黃連1兩(銼,用茱萸炒,仍去葉梗),烏梅肉2錢半(薄切,用屋瓦漫火焙乾)。
赤白下痢,煩渴作痛。
上為末,用阿膠半兩(銼碎,炒脹),水化如糊,候冷入乳缽內同前藥末亭分拌勻,丸如麻子仁大。
赤痢每服33-55丸,或77丸,空心甘草湯送下;白痢丸數同前,空心白薑湯送下;赤白交作,空心溫米清湯咽服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硫黃1兩(研),硇砂1兩(研水煎霜),生木瓜1枚(去皮,切取蓋子,剜瓤盡,入硫黃,砌砂在內,卻蓋,竹籤定,蒸1伏時,研如膏),肉豆蔻3枚(去殼,炮),檳榔3枚(生,銼),當歸(切,焙)半兩,石斛(去根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巴戟(去心)半兩,蓯蓉(酒浸,切,焙乾)半兩,茴香子(炒)半兩,木香半兩,沉香(銼)半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丁香1兩,京三稜(炒,銼)1兩,麝香1兩,乳香(另研)1兩,人參1兩,桂(去皮)1兩,畢澄茄1兩,阿魏(醋化面作餅子,炙幹)1兩,乾薑(炮)1兩。
上除前膏外,為末,入前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○。
黃連1兩(以茱萸5錢同炒,去萸不用),木香半兩,石蓮子(取肉)2錢半,陳皮半兩。
小兒痘瘡,熱毒下流,暴洩或膿血不止者。熱嘔,並噤口痢。
上為末,醋調神曲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陳倉米湯送下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黃連(大如雞爪者,去枝梗,橫切)3錢,吳茱萸3錢,木香3錢,石蓮子肉3錢。
下痢膿血,赤白相雜,裡急後重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陳米炒煎湯送下。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。
川連(姜炒)4兩,香附子(制末)4兩。
久鬱,心胸不快,痞塞煩痛。嘈雜乾嘔吞酸。
上為末,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70丸,白湯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二十六引《活人心統》。
黃連1兩(去毛,以吳茱萸2兩炒,去茱萸用黃連),木香2錢,訶肉5錢(面煨)。
積瀉下痢,裡急後重,夜起頻並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吞下。
《袖珍小兒》卷六。
黃連5兩(銼),粉草2兩半(碎),木香1兩(不見火)。
痢疾。
上先將粉草、黃連用蜜水略拌溼,安在銚中,重湯燻之,良久取出,曬焙乾,再依上法燻之,再曬,得九燻九曬九炒,再曬10分幹,與木香一處為末,水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酒或米飲送下。
《袖珍》卷一。
木香1兩,黃連1兩(去須,別炒),地榆1兩(銼),訶黎勒2兩(煨,用皮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當歸1兩。
虛勞,洩痢腹痛,不欲飲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