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耆1兩半(蜜塗,慢火炙),荊芥穗1兩,枳殼3兩(湯浸去瓤,切作片子,麩炒黃色),薄荷葉(去土)半兩,皂角子仁1兩(炒令香熟),槐花1兩(炒赤),蝸牛14枚(炙,去殼,焙乾)。
腸風外痔,結核,或癢或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至50-70丸,食後茶清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白殭蠶(炒去絲嘴)、牛蒡子(微炒)各等分。
喉痺口瘡,腮頰腫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1兩作15丸。
每服1丸,食後含化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五倍子1兩,馬牙消1兩,甘草3分(生,銼),蓬砂半兩,白礬(熬令汁枯)半兩,升麻半兩,馬勃半兩,丹砂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。
脾胃毒熱上攻,咽喉腫痛。
上為末,糯米飯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含化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大黃1兩,牡蠣(燒)1兩,殭蠶(炒)1兩。
時疫疙瘩惡證。
上為末,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新汲水化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白丁香2錢,黃丹1錢,巴豆1錢。
疔瘡。
上為細末,水打麵糊為丸,如蘿白子大。
每服3-4丸,八赴筵丹2-3丸,冷水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