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(為末)、百草霜少許。
八般頭風。
用紙1條,入上藥半錢,作紙捻子,焙極幹。
每用藥時,先含水1口,將紙捻子點著鼻中搐之,如有涎,即吹去,再含水再搐,如此用3次見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衛生寶鑑》。
附子1兩(炮裂,去面板),乾薑5兩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耆3分(銼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防風3分(去蘆頭),羌活半兩,五加皮半兩,桂心3分。
傷寒6日,脈沉細不足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巴豆(去殼)。
中風痰厥,昏迷卒倒,不省人事。喉痺,牙關緊急。
上以紙包捶油,去豆不用,將紙捻成條,送入鼻內,或燒煙燻入鼻內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一。
豬牙皂1錢,細辛2分,麝少許。
婦人血厥,平居無病,忽如死人,身不動搖,目閉口噤。
上為末。
搐鼻取嚏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一。
硼砂1錢,膽礬2錢。
乳蛾,及喉內一切熱毒。
上為末,入青魚膽內陰乾,加山豆根1錢,研細,瓷器收貯。
外吹患處。流涎即愈。
年氏《集驗良方》卷四。
南星(泡)、石菖蒲各等分。
小兒驚風已退,但聲啞無音者。
上為末。
以豶膽汁調下。即能言語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三二。
南星、皂角、細辛、薄荷、生半夏。
中風閉證,雙手握固,牙關緊閉。
上為末。
吹鼻。有嚏可治。
《金鑑》卷三十九。
半夏(生)、皂角、細辛、薄荷各等分。
小兒痰壅氣塞,塞結胸中,發為驚風抽搐,神氣昏憒。
上為細末。
用筆管吹入鼻內少許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。
細辛1錢,豬牙皂3錢,藜蘆2錢,白礬末1錢。
咽喉急症。
上為細末。
以滾水或淡薑湯衝調,灌喉間。
《喉科指掌》卷一。
牙皂1兩(瓦上焙存性),川芎5錢。
一切喉風,口噤不開,痰逆不知人事,或喉症已成膿,怕刀針者。
上為細末。
吹入鼻中,或喉口等症,膿成脹痛而畏刀針者,候熟用此吹鼻,其膿自出。
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
南星(炮)1錢,麝香1分,豬牙皂角(略燒存性)2錢,赤蜈蚣(炙)1條,直殭蠶(炒,去絲嘴)1錢。
小兒痰塞中脘,留滯百竅以致驚風搐搦,關竅不通。
上為末。
以手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,或用物引藥滴入口中2-3點,涎出自開。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。
生南星、生半夏、豬牙皂各等分。
中風不語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湯水不入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少許吹鼻內。有嚏可治,無嚏不可治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一。
細辛1錢,薄荷葉1錢,牙皂(去子)1錢,雄黃1錢。
卒暴中風,昏塞不省,牙關緊急,藥不得下嚥。時毒癰腫,鼻塞氣閉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以銅管吹入鼻中,候噴嚏,然後進藥。
《得效》卷十三。
大黃1兩,牡蠣半兩(燒),山梔子3錢,地龍2錢,甘草3錢(炒)。
一切癰疽,無頭腫痛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5錢,以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以利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七。
附子1顆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1分,麻黃1分(去根節)。
傷寒3日,不得汗,四肢不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蔥白2莖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牙皂1兩(瓦上焙存性),川芎5錢,麝香1分,北細辛3錢。
一切喉風,口襟不開,痰逆不知人事;或喉症已成膿,怕刀針者。
上為細末。
吹入鼻中。或喉口等症,膿成脹痛而畏刀針者,候熟用此吹鼻,其膿自出。
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
牙皂5錢,白芷3錢,細辛3錢,冰片2分,麝香2分,蟾酥5分。
暈厥。
上為極細末,入瓷瓶內收貯。
吹鼻。
《傷科補要》卷三。
牙皂3錢,巴豆仁21粒大,枳殼1個(去瓤子皮膜)。
關隔不通,翻胃噎膈。
將牙皂(切片)及巴豆入枳殼內,合住以線紮緊;分數次曬乾,切片,共為細末。
用時加沉香1錢,白滾水調下。
《串雅補》卷二。
白細辛1錢,牙皂1錢,石菖蒲1錢5分,生半夏3錢,生南星1錢5分(炒,研),蟾酥1錢5分,元寸8分。
外傷昏厥,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,收貯聽用。
《青囊全集》捲上。
細辛10兩,苦參4兩,豬牙皂20兩,薄荷(去梗)4兩。
中風痰厥,牙關緊閉,昏迷不省。
上為細末。
每38兩兌麝香2錢,研細和勻。每用少許,吹鼻取嚏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細辛10兩,牙皂20兩,薄荷4兩,麝香2錢。
中風痰厥,昏迷不省。
上除麝香外,餘為極細末,將麝香與末研勻。
孕婦慎用。
每用少許,吹鼻取嚏。
《中國藥典》一部。
豬牙皂500g,鵝不食草250g,細辛250g。
突然氣閉昏厥,牙關緊閉,不省人事。
上為極細末。
孕婦慎用。
每用少許,吹鼻取嚏。
《中國藥典》一部。
麥糵3錢,馬兜鈴3錢,訶子1枚,芫花3錢(漿水浸,微炒),硃砂1錢,白丁香3錢,黃丹1錢,硼砂2錢(飛,去砂石),白礬1錢,鉛白霜1錢。
五膈氣,噎塞妨悶,遍身虛腫,涕唾稠濁,不下飲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半,入膩粉兩文,雞蛋1個,去黃只取清,調末,卻入雞蛋殼內,用溼紙裹,慢火煨熟,放冷,臨臥,爛嚼,臘茶湯送下。來日逐下黑惡物則愈。如噎閉輕證,可依法服1錢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
吳茱萸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半兩,羌活半兩,附子(炮裂,去面板)半兩,芎藭半兩,五加皮半兩,桂心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旋覆花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傷寒,遍身壯熱,頭痛腰疼,肢節不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、薄荷7葉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,汗出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盆消、甘草、蒲黃、白殭蠶、青黛各等分(並生用)。
一切咽喉危急症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,幹摻在舌上,咽津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山茵陳葉2兩,薄荷葉(去土)2兩,藁本(去土)2兩,木賊(去節)2兩,當歸(洗,焙)2兩,川烏頭(炮,去皮臍、尖)2兩,蟬蛻(去土)2兩,川芎3兩,甘草(炙)3兩,香白芷3兩,羌活(去蘆頭)3兩,蓽茇3兩,石膏1兩半,麻黃1兩(去根節),荊芥穗5兩,防風(去蘆頭)5兩。
偏正頭風,頭眩腦痛,鼻塞聲重,四肢倦怠;又治赤目腫癢,昏澀羞明,冷淚不止,漸生翳膜,胬肉遮障,數年不愈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食後臘茶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撫穹2兩,川芎1兩,川烏2兩,龍腦1兩半,薄荷1兩半,白芷2兩,甘草2兩,細辛半兩。
中風傷寒,發熱惡風,頭痛目眩,鼻塞聲重,肩背拘急,身體痠痛,肌肉瞤動,牙關緊急,久新頭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蔥白茶清調下,薄荷湯亦得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一(紹興續添方)。
枯白礬、雄黃(水飛)、藜蘆(微炒)、白殭蠶(去絲嘴)、豬牙皂角(去皮弦)各等分。
咽喉一切諸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,搐鼻;病重者以葦筒吹入喉中。涎出或血出立愈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九。
乳汁2合,蔥白1寸(4破)。
初生兒不飲乳,及不小便。
上同煎,取1合,灌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一。
山梔子(炒)1分半,大黃(炒)1錢,木通(炒)1分,甘草1分,瞿麥1分,茯苓1分,人參1分,滑石1分,車前子(炒)1分,地萹蓄(焙)半兩。
小兒斑瘡水痘,心燥發渴,小便赤色,口舌生瘡。
上為細末。
嬰孩每服1字,2-3歲每服半錢,4-5歲每服1錢,以水半盞,入燈心煎數沸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陳皮半兩,西燈草3錢,瞿麥3錢,山梔子2錢,白茯苓3錢。
小便不通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加蔥白3寸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日3次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六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白殭蠶(炒)半兩,羌活1分,麝香半錢。
風邪客於脾經,上入關機,失音不能言;或關格不通,精神昏憒失忘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先以薑汁少許調勻,以沸湯浸,放溫服之;又以真菖蒲末,時時放舌根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二引《全生指迷方》。
原蠶蛾(瓦上炒令黃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苦參1兩,益智(去皮)1兩,蒺藜子(炒去角)1兩,幹薄荷1兩。
腦風。鼻息不通,不聞香臭,或鼻流清涕,多嚏,肩項拘急,頭目昏痛,風府怯寒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蜈蚣1條(幹者,蔥汁浸1日1夜,焙乾),麝香1分(別研),草烏頭尖14枚(薄荷、生薑自然汁浸1日1夜,焙乾)。
小兒急慢驚風,搐搦潮作。
上為細末。
每潮搐時,用1米粒大吹入鼻中,男左女右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七。
白礬(枯)1錢,直殭蠶(炒)1錢,南星(生)1錢,藜蘆1錢,全蠍(焙)2個。
傷冷熱,鼻暴塞,流涕多者。
上為末。
以小管挑1字,吹入鼻中,吐痰喉通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白芍5錢,茯苓3錢,甘草3分,枳殼3分,神曲3分,白豆蔻1枚,川芎2錢,生薑汁半合,柴胡1錢。
關格。食至胃而吐,欲大小便而不能出,眼睛紅赤,目珠暴露,而脅脹滿,氣逆拂抑者。
水煎服。愈後須用補腎之劑。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香附子(炒)3分,川芎7分,荊芥4分,白殭蠶(炒)3分,細辛莖2分,豬牙皂角1分。
嬰兒囟門被母鼻息吹著,以致鼻塞,不能食乳。
上為末。
取生蔥白去須,搗調藥,塗囟門上。
《活幼口議》卷二十。
生烏頭、青礬各等分。
口眼斜。
上為末。
每用1字,搐入鼻內。取涕吐涎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七引《篋中秘寶方》。
生白礬2錢半,滄鹽2錢半。
小便不通。
上為細末。
用紙圈圍臍周,抄藥在內,滴水藥上,少時小便自行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六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牙皂、細辛、藜蘆、川烏尖、石菖蒲、雄黃各等分,麝香少許。
小兒急驚。
上為末。
吹鼻。取嚏即醒,無嚏不治。
《幼科指掌》卷四。
牙皂(去皮弦)1兩,生半夏5錢,藜蘆5錢,細辛2錢,苦參2錢。
中風痰厥,昏迷卒倒,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吹入鼻內。候有嚏可治,無嚏不可治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細辛(洗去土葉)1錢,豬牙皂角1錢(去子。1方有半夏1錢)。
卒中風邪,昏悶不醒,牙關緊閉,湯水不下。小兒急驚風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搐鼻,候噴嚏服藥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一。
羌活1兩,獨活1兩,防風1兩,天麻1兩,山梔子1兩,大黃1兩,甘草1兩,滑石2兩。
風熱上攻頭目,筋脈拘急,痰涎壅滯,肢節煩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旌德烏頭4兩(破皮,旌德有蘆頭肌白者),藁本半兩,防風半兩,當歸半兩,白芷半兩,天南星半兩,川芎半兩,乾薑半兩,雄黃(細研)半兩,桂半兩(並生,勿近火)。
諸中風傷寒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蔥酒調下,亦可以薄荷酒調下。小兒藥量減半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