亂髮灰半兩,伏龍肝1兩。
鼻衄日夜不止,面無顏色,昏悶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以新汲水調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七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蒼朮4兩,石膏4兩,甘草2兩,黃芩2兩,滑石6兩。
傷寒,始得脈便沉而裡病表和,屬內傷者。四時傷寒,內外一切所傷。
《傷寒標本》卷下。
川大黃(銼,微炒)1兩,川芒消1兩,檳榔1兩,桃花1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微炒)1兩,木香半兩。
婦人大便不通。熱而實者。其證心腹脹痛,手不得近,心胸煩悶,六脈沉滑而實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空心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白殭蠶7個(焙乾,研末)。
風痰喉痺。中風,痰涎壅塞。
生薑汁半盞調服。立吐出風痰,又用7個,依法再吐盡,仍用大黃如指大,紙裹煨熟,含津嚥下。食填,再用大黃,若口閉緊,用蠶煎汁,以竹管灌鼻中,男左女右。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。
附子1枚,大黃1兩,牛黃5分。
屍勞屍蟲。
上為末。
忌食生冷、硬物、茶、蒜、炙煿、雞鴨、蝦、蟹、油膩、醋鹹等物。
每服一半,以桃柳枝、青蒿各7握(銼),用童便半碗,浸1宿,來日五更煎多沸,濾滓調服。以衣服蓋便睡,取下惡物,當自止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六。
兒茶末1錢。
小便緊急不通,或出血。
扁蓄煎湯送下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菊花、谷精草、密蒙花、綠豆皮、蒼朮、石決明、甘草、黃芩、蟬蛻、木賊各等分。
小兒痘疹傷服,睛上紅紫澀痛。
水煎,食後溫服。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白菊花、綠豆皮、谷精草、石決明(煅過)各等分。
小兒痘疹傷眼,睛上紅紫澀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與幹柿1個、米泔水1盞同煎,候水乾吃柿,不拘時服;能服湯藥,又將本方煎服亦可。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生地黃(炒)1兩,地龍(炒)1兩,硃砂(別研)1兩。
瘡疹毒氣少,大小便利,倒伏不出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,煎胡荽酒少許,同溫湯調下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五。
麻黃半兩(去根節),木賊半兩,陳皮半兩(幹,颳去白),甘草3錢。
打撲損傷,無筋斷骨折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錢,熱酒調下。後飲酒至醉,醒不疼痛,3服見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八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白茯苓3錢,澤瀉3錢,木豬苓半兩(去黑皮),白朮2錢,滑石5錢,甘草2錢,肉桂1錢(去粗皮)。
小便壅閉,臍下結硬,小便狀如撒火,或變砂石淋,膿血淋,疼痛不可忍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沸湯調下。後多飲熱水2-3盞,多利小便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六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藜蘆2錢(去蘆),川芎2錢半,谷精草4錢,石菖蒲4錢,東平薄荷4錢,頑荊葉4錢。
陰證及中風,不省人事。
上為細末。
先令患者吃蔥茶1盞,後含水在口,再以蘆管吹藥入鼻中。即時痰唾涕噴見效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石決明(燒粉)1分,硼砂1錢,粉霜1錢,片腦1分,硃砂半錢。
小兒斑疹,毒氣入眼,雲翳失明c
上為末。
每用1字,乳汁調,隨左右耳灌之,日用3次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五靈脂3錢,枯礬3錢,乾薑3錢,木香5分。
心胃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燒酒調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縮砂仁不拘多少(去粗皮)。
雞血。
上為末。
米飲調,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大黃1兩,芒消1兩,桃仁1兩,郁李仁(湯泡,去皮,微炒)1兩,水通(不見火)5分,當歸2錢,川芎2錢,生地黃2錢,芍藥2錢。
婦人大便不通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米湯調下。
《便覽》卷三。
石燕子(煅)1枚,石葦1分,海金沙2錢,木通2錢。
淋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酸漿草湯調下。2服效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鄭愈方。
石燕子1枚(先為細末,再研),石葦半兩。
小兒五疳淋。血淋。
上為細末。
忌食生冷,油膩。
每服1字,煎3葉酸漿草湯調下。甚者再3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聚寶方》。
雄黃(通明者,研,水飛)半錢匕,麝香(用當門子,為末)半錢匕。
小兒瘡痘,蓄伏黑陷。
上為細末,只作1劑。
1歲兒作3服,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粟米1合,故筆頭2枚(燒灰),馬藺花7朵(燒灰)。
氣淋,結澀不通;砂石淋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。痛不可忍者,連進3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皂莢樹上獨生刺(無杈牙者)、大黃(銼)各等分(俱生用)。
大風癩疾,鼻樑未折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匕,臨臥冷酒調下。候來晨令病人於淨地上登溷,當取下黑身赤頭蟲。次服溫補風藥,候氣完復,再依前法更進,直候無蟲,即病根已除,不須服也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烏蛇(去皮骨,酒浸,炙)1兩,躑躅花(酒浸,炒)1兩,蟬蛻(生用)1兩,天南星(生薑汁浸,炒幹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天麻(酒浸,炙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防己(銼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石斛(去根,酒浸,炒)1兩,地龍(去土,生用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皂莢(去皮子,酒浸,炒)1兩,幹蠍(生用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附子(半生半炮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丹砂(別研)1兩,麝香(別研)半分。
中風昏憒,肢體不收,不以緩急。
除別研外,餘藥為散。
每服1-2錢匕,溫酒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麻黃(去根節)3分,官桂(去粗皮)3分,甘草1分(炙),大芎1兩,白朮1兩,細辛8銖,獨活半兩,桔梗半兩,防風半兩,芍藥半兩,白芷半兩,牡丹皮(去心)、牽牛4銖(炒)。
毒痢。初得時先發寒熱,忽頭痛,忽壯熱,忽轉數行便下赤痢,忽赤白相雜,忽止下白痢,或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,或先下赤痢後變成白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非時熱湯調下,和滓熱吃。若吃此藥後,寒熱已退,赤痢已消減,再酌用還真散,舶上硫黃丸。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。
亂髮1兩(燒灰),桂心1兩。
小兒中風,失音不語,諸藥無效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蒲黃1兩,肉桂1兩(去皺皮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延胡索半兩,硇砂1分,琥珀半兩。
產後敗血衝心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菝葜1兩(銼),蛇床子1兩,木賊1兩,桑蛾1兩(微炙)。
婦人崩中下血不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羊脛炭5兩(燒令通赤,入醋蘸,如此7遍),木香1兩,沒藥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生乾地黃1兩,劉寄奴1兩,桂心1兩,補骨脂1兩(微炒),黑豆2合(炒熟),赤芍藥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敗龜1兩(塗醋,炙微黃)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麻黃1兩(去根節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五味子半兩,桂心半兩。
傷寒,頭痛壯熱,心胸燥悶,不得汗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良久以熱水漱口3-5度後,吃熱薑茶1盞,衣蓋出汗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全蠍1枚,土狗2枚,中地龍2條,雄黃半錢,明礬(半生半煅)半錢,麝香1分。
耳聾。
上為細末。
蔥白引藥入耳,閉氣面壁坐1時。3日1次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