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肺湯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3兩,麥門冬4兩(去心),白石英2兩9銖,粳米3合,紫菀2兩,乾薑2兩,款冬花2兩,大棗40枚(擘),桂心6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病苦氣逆,胸腹滿,咳逆上氣搶喉,喉中閉塞,咳逆短氣,氣從背起,有時而痛,惕然自驚,或笑或歌或怒無常,或乾嘔心煩,耳聞風雨聲,面色白,口中如含霜雪,言語無聲,劇者吐血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2升,煮桑白皮至8升,去滓,納藥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,鼠粘子1錢,阿膠8分,馬兜鈴5分,甘草5分,杏仁(去皮尖)7枚,桔梗7分,糯米1撮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痘毒乘肺,咳嗽不已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六十一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2分,麥冬(去心)1錢2分,五味子15粒,款冬花1錢,紫菀1錢,桑白皮(炒)1錢,當歸(酒洗)1錢半,芍藥(煨)8分,知母8分,貝母8分,茯苓8分,橘紅8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有血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水煎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六十一。

《直指》卷八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阿膠(炒)半兩,真蘇子半兩,北梗半兩,半夏(制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款冬花1分,紫菀1分,細辛1分,杏仁(去皮,焙)1分,陳皮1分,桑白皮(炒)1分,青皮1分,縮砂仁1分,五味子1分,石菖蒲1分,草果1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虛氣乏久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4片,紫蘇3葉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八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七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款冬花2兩,桂心2兩,桑白皮1斤,生薑3兩,五味子3兩,鍾乳3兩,麥門冬4兩,粳米5合,大棗10枚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心腹支滿,咳嗽喘逆上氣,唾膿血,胸背痛,手足煩熱,惕然自驚皮毛起,或哭或歌或怒,乾嘔心煩,耳中聞風雨聲,面色白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先煮粳米、大棗令熟,去之,納藥煎取2升,分3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白石英(研)1兩,鍾乳(研)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款冬花(炒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2兩,五味子(炒)2兩,紫菀(去苗土)2兩,人參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煩滿喘嗽,衝逆上氣,唾中有血,心目驚恐,面板粟起,嘔逆歌笑,心煩不定,耳中虛鳴,面色常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劈),糯米100粒,生薑1分(切),同煎取7分,去滓,食後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3兩,乾薑2兩,款冬花2兩,桂心1尺,麥門冬1升(去心),大棗100枚(擘),粳米2合,桑根白皮1斤。

功效主治

肺胃虛寒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2升,先煮棗並桑白皮、粳米5沸,後納諸藥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5兩,桂心3兩,乾地黃3兩,茯苓3兩,厚朴3兩,乾薑3兩,紫菀3兩,橘皮3兩,當歸3兩,五味子3兩,遠志(去心)3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甘草(炙),鍾乳3兩,白石英2兩,桑白皮根3兩,人參3兩,大棗2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咳逆上氣,吐膿或吐血,胸滿痛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4升,煮取4升,分4次溫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款冬花3兩,桂心2兩,鍾乳2兩,乾薑2兩,白石英2兩,麥門冬(去心)4兩,五味子3兩,粳米5合,桑白皮根1斤,大棗10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咳逆唾膿血,咽喉悶塞,胸滿上氣,不能飲食,臥則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2升,先煮桑白皮、大棗令熟,去滓,納藥煮取1升2合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集驗方》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3兩,白石英(研,綿裹)3兩,鍾乳(研,綿裹)3兩,桂心3兩,橘皮3兩,桑根白皮3兩,粳米2合,茯苓2兩,竹葉2兩,款冬花2兩,紫菀2兩,大棗50枚,杏仁50枚(去皮尖雙仁),蘇子1升,生薑5兩,麥門冬4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咳逆短氣,寒從背起,口中如含霜雪,語無音聲而渴,舌本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大醋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3升,先煮桑白皮、棗、粳米令熟,去滓,納諸藥,煮取4升,分3次服,日再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(銼細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生乾地黃(焙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紫菀(去苗土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五味子2兩,遠志(去心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鍾乳(研成粉)1兩,白石英(研成粉)1兩,人參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後,胸中痞痛,口燥不喜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再入研藥同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2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七: 補肺湯

配方組成

阿膠、白及、苡仁、生地、甘草、桔梗、橘紅、川貝母。

功效主治

咳血傷肺。

炮製方法

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