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減小柴胡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2兩,黃芩(去黑心)3分,半夏(湯洗去滑)3分,甘草(炙)3分,五味子(炒)1合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5-6日,往來寒熱,或微熱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4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淨柴胡1兩(去蘆),人參3錢(去蘆),半夏(湯洗7次切作片子)2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,防風(去蘆)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風傷寒,瘡疹陰陽不和,寒熱往來,口苦舌幹,及氣喘咳嗽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。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。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三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4錢,人參3錢,竹茹3錢,伏龍肝6錢,黃芩4錢,生薑1兩(切片),陳皮3錢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2-3日,胃腑為寒熱所困,飲食入口,少頃即吐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三。

《慈航集》卷下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,半夏2錢,當歸8錢,秦艽1錢5分,青皮1錢5分,草蔻仁1錢(研),獨活1錢5分,炒枳殼1錢5分,甘草5分,煨姜3錢,大棗3個。

功效主治

勞倦受寒停滯而為勞瘧,初病惡寒甚熱亦甚,周身骨節痠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航集》卷下。

《溫病條辨》卷二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3錢,黃芩2錢,人參1錢,丹皮1錢,白芍2錢(炒),當歸1錢5分(土炒),谷芽1錢5分,山楂1錢5分(炒)。

功效主治

瘧邪熱氣內陷變痢,久延時日,脾胃氣衰,面浮腹膨,裡急肛墜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8杯,煮取3杯,分3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溫病條辨》卷二。

《會約》卷四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錢半,半夏1錢,人參(弱者用之)1錢,甘草1錢,白芍1錢,當歸錢半,黃芩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邪熱乘肝鼻衄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另用百草霜(松柴燒者不用)、血餘(即頭髮,燒灰存性)、蒲黃(炒黑)各3分,研細末,以上湯藥調服。或加阿膠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四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,秦艽1錢,赤芍1錢,甘草5分,陳皮1錢5分,生薑1片,桑枝2錢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鱉血柴胡1錢,光桃仁3錢,歸尾1錢半,粉丹皮2錢,酒炒黃芩1錢,杜紅花1錢,生地2錢,益元散3錢(包煎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7-8日,經水適斷,熱入血室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。

《辨證錄》卷五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5分,茯苓3錢,黃芩1錢,甘草1錢,陳皮5分,天花粉1錢。

功效主治

春月傷風,發寒發熱,口苦,兩脅脹滿,或吞酸吐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柴胡、甘草、麥冬、生地、木通、陳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變蒸過,如蒸不除者,調其乳母。

使用方法

淡竹葉為引,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。

《雲歧子脈訣》卷三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黃芩1兩,地骨皮半兩,人參半兩,知母半兩,半夏(制)半兩,茯苓半兩,炙甘草3錢,白芍藥8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中恍惚、多悸驚、血虛煩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歧子脈訣》卷三。

方出《傷寒論》,名見《玉機微義》卷三十二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小柴胡湯證見腹中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傷寒論》,名見《玉機微義》卷三十二。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青蒿、丹皮、熟半夏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潮熱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六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: 加減小柴胡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,北柴胡(去蘆)4兩,黃芩(去心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半夏(泡7次,切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3-4日,傳少陽膽經,胸脅痛,耳聾,口苦,舌幹,往來寒熱而嘔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4片,大棗3枚,煮取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六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