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秦艽1兩(去苗),羌活半兩,苦參半兩(銼),黃芩半兩,赤茯苓1兩,細辛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烏蛇3兩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。
風瘙癢,生(疒咅)(疒畾)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溫蜜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蒺藜3兩(去刺,炒),烏頭1兩(薑汁炮),山梔2兩(薑汁炒)。
寒束溼熱疝痛,脈弦數者。
上為末,淡鹽水搗為丸。
每服3錢,沸湯送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四。
桔梗7兩,蒺藜7兩,木賊7兩,羌活7兩,蟬蛻7兩,薄荷7兩,防風7兩,草決7兩,覆盆子7兩,當歸7兩,川芎7兩,白芍7兩,生地7兩,白芷7兩。
肝旺腎虛,目生障翳,視物昏花,迎風流淚,羞明畏光,雀目青盲;瘀火上灼,目赤焮腫,胬肉脹痛,熱淚不止;白膜遮睛,血絲貫瞳,眼泡浮腫,瞳仁散大。
上為細面,用水泛為小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食辛辣;孕婦忌服。
每服2錢,白水送下,1日2-3次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、哈爾濱方)。
石決明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木賊、石膏、覆盆子、楮實(去殼,用米)、蟬蛻、蔓荊子、青箱子、車前子、細辛、菊花、旋覆花、蜜蒙花、龍膽草各等分。
障翳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食後茶清送下;如諸虛,鹽湯送之;實者,茅根、蔗湯送下;缺珠,豬肝煎湯送下;垂簾障,每服20丸,四物湯送下;如重甚,加白柿、桑白皮、茅根、蔗煎湯送下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蒺藜子1分,乾地黃1分,鹿茸(炙)10分,白斂8分,磁石10分(研),礬石(煉)10分,鐵精5分,桂心5分,續斷5分,巴戟天8分,芍藥8分,玄參8分,通草8分,升麻8分,牛膝8分,寄生8分,澤瀉7分,射干8分,蓯蓉10分,海藻8分(如發者)。
(疒頹)疝。
上為細末,以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漸增至20-30丸,飲送下,1日2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白蒺藜(微炒,去刺)1兩,海藻(浸洗,去鹹)1兩,澤瀉1兩,茴香(炒)1兩半,桂心2兩,木通2兩,牛膝(銼,酒浸)2兩,五味子2兩,木香(煨)2兩,檳榔2兩,茯神(去木)3兩,人參3兩,遠志(水浸,去心,薑汁炒)3兩,川楝(去皮核,麩炒)4兩,桃仁(去皮尖,炒,別研)4兩,赤芍藥4兩,續斷4兩,山茱萸4兩,蓯蓉(酒浸)4兩,青皮4兩。
囊核堅大,行動艱辛,發作牽連偏墜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蒺藜子1兩,大黃1兩,敗醬1分,桂心3分,人參3分,附子3分,薏苡仁3分,黃連3分,黃耆3分,雞骨3分,當歸3分,枳實3分,芍藥3分,通草3分。
婦人乳腫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不知,益至5丸,食前以飲送下,1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