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脾湯

《三因》卷八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1兩半,當歸2兩,黃柏2兩,地榆2兩,阿膠(麩炒焦)1兩,茴香(炒)1兩,石榴皮1兩,黃連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虛寒,苦頭偏痛,耳頰疼,下痢赤白,腸滑,腹中(疒丂)痛,裡急後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八。

《會約》卷九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山藥(炒)1錢8分,白茯苓1錢2分,白朮(制)1錢,薏苡仁(炒,研)2錢,芡實(炒,研)2錢,白扁豆(炒,研)2錢,桔梗8分,砂仁(去皮,炒,研)5分,甘草(炙)8分,神曲(炒)4分,白蓮肉(炒,研)2錢,秫米(炒,研)1錢,紅棗(去核)2枚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失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與滋陰湯每日同用,早、夜服滋陰湯,中午時服本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九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4兩(洗),乾薑3兩,赤石脂3兩,白石脂3兩,厚朴(炙)3兩,桂心3兩,當歸2兩,芎2兩,附子(炮,去皮)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不足,下痢水谷,腹痛,食不消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引《肘後方》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乾薑2兩,附子2兩,大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中冷結實,頭痛壯熱,但苦下痢,或冷滯赤白如魚腦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1升半,分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三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3兩,乾薑3兩,附子2兩,人參2兩,芒消2兩,大黃5兩,甘草2兩。

功效主治

腹痛,臍下絞結,繞臍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八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4兩,大棗20枚。

功效主治

食飽而咳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3次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八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石膏4分(碎,綿裹),甘草4分,黃芩3兩,杏仁14枚(去皮尖,雙仁,碎),麻黃6分(去節),蜀椒2分(去目及閉口者,汗),防風4分,桂心5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發三冬,脈浮大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大黃3兩,桂心3兩,附子1兩,人參1兩,乾薑1兩。

功效主治

積久冷熱,赤白痢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2升半。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大黃4兩,人參2兩,甘草2兩,乾薑2兩,附子1枚(大者)。

功效主治

久下赤白,連年不止,及霍亂脾胃冷,食不消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臨熟下大黃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溫病雜辨》卷三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草果2錢,桂枝3錢,生薑5錢,茯苓5錢,蜀漆3錢(炒),厚朴3錢。

功效主治

太陰三瘧,腹脹不渴,嘔水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水5杯,煮取2杯。分2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溫病雜辨》卷三。

《本事》卷四: 溫脾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姜制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半兩,桂心(去皮,不見火)半兩,附子(生,去皮臍)半兩,大黃4錢(生,碎切,湯1盞漬半日,搦去滓,煎湯時和滓下)。

功效主治

痼冷在腸胃間,連年腹痛洩瀉,休作無時,服諸熱藥不效,宜先取去,然後調治易愈,不可畏虛以養病也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2升半,煎8合後,下大黃汁,再煎6合,去滓,澄去腳。不要晚食,分3服溫服,自夜至曉令盡。不快,食前更以乾薑丸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