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朴(姜制)半兩,青果(煨,去皮)半兩,藿香(洗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丁皮半兩,神曲半兩,半夏半兩。
小兒痢後浮腫,及瘧疾脾虛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加大棗,水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。
厚朴(姜制)2兩,肉豆蔻1個(面裹煨)。
妊娠髒氣本虛,肝胃少弱,臟腑虛滑,腹臍疼痛,日夜無度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加姜3片,水煎服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三。
草果仁、青皮、白芷、甘草、紫蘇、白豆蔻、山楂、萊菔子。
人胃外邪,但發寒熱,不成瘧症。若腸胃先有食、痰誕,後又外感風寒,則發似瘧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。
草果、常山、檳榔、甘草少許、黑豆各等分。
脾寒瘧。
上(口父)咀,水2盞,煎1盞,去滓,露1宿,空心未發前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。
草果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烏梅(去核)。
內傷飲食作瘧,胸腹飽悶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八。
草果1兩,厚朴2兩,甘草半兩,棗子半兩,生薑4兩(不去皮,同杵,淹1宿,焙)。
小兒寒熱,盜汗,不思飲食,面黃腹急。
上(口父)咀。3歲1錢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草果、青皮、陳皮、厚朴、半夏、白茯苓、蘇葉、柴胡、檳榔、烏梅、常山、黃芩、枳實、甘草。
產後脾胃虛,發腫者。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。
常山1兩,柴胡1兩,甘草半兩,檳榔半兩,白姜7錢,烏梅(隨意加減)。
實瘧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半水半酒,加生薑1塊、烏梅1個煎,未發前服,再發再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草果、陳皮、知母、三稜、良姜、馬梅、莪術、蘇葉、人參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。
小兒痰瘧,寒熱往來,脾胃虛瘧。
上為末。
加生薑1錢,水煎服。如脾胃虛弱,用平胃散加草果、烏梅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。
草果、常山、知母、烏梅、檳榔、穿山甲。
瘧疾,脾胃有鬱痰伏涎者。
元氣強壯者可用,虛者莫用。
《醫貫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