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消、雄黃、乳香、沒藥各等分。
眼發赤腫,毒氣侵睛脹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以少許鼻內搐之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露蜂房3兩(炒焦),小米1合,赤小豆1兩,南星1兩,草烏1兩,白礬5錢。
癰疽。
上為細末。
用淡醋調,敷四畔,幹則頻用醋潤之。
《外科精要》卷下。
全蠍(微炒)半兩,白殭蠶(炒去絲嘴)半兩,蟬蛻(洗淨,去土,炒,焙乾)半兩,石燕3兩(醋淬,火煅令酥)。
丈夫陰氣盛,陽氣微弱,風寒之氣乘虛而客於腎經,陰囊溼癢而微熱,或但癢而不溼,或在陰根並毛際癢,或溼而不癢,或無汗者,謂之毒氣不洩;亦治腎臟風溼流注,生瘡癢甚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用鹽、酒煮豬腰子1對,蘸藥嚼之,以原煮酒送下,用蒸餅乾吃壓之,頻服見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引《孟氏詵詵方》。
大黃1兩,牡蠣1兩(炒)。
便癰腫毒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酒2盞,煎至6分,和滓溫服。以利為度。另以水調,掃腫上即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。
大黃(煨)5錢,白芷5錢。
一切毒瘡。瘡毒在髒,脈實便秘者。
脈虛便調者不可用。
作1劑。水2鍾,煎1鍾,食前服。
《瘡疽神秘驗方》。
大黃5錢(生),白芷2錢,山甲3片(炒),黃明膠5錢。
便毒、騎馬癰等症初起,膿未成者。
酒、水各半,煎服。
《外科醫鏡》。
大黃(銼,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樸消(研)1分,牽牛子1兩(半生半炒)。
傷寒脈大,潮躁伏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用龍腦、膩粉、蜜水調下。一方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5丸,用龍腦、膩粉水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