拈痛散

《醫方簡義》卷六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丹參3錢,赤小豆2錢(杵),東洋參5分,煨天麻1錢,降香5分,當歸3錢,麥牙2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痛,頭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簡義》卷六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防風(去蘆頭並叉者)1兩,白朮1兩,川烏(生,去皮臍)1兩,良姜(銼)1兩,麻黃(不去節)1兩,天麻(去苗)1兩,吳茱萸(生用)1兩,葛根1兩,乳香(另研)1兩,小椒(去子及閉口者)1兩,全蠍(生用)1兩,當歸(去苗)1兩,川姜(生用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肢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入乳香勻,每抄藥10錢,痛甚者加至15錢,同細鹽1升,一處炒令極熱,用熟絹袋內貯藥。

使用方法

熨烙痛處,不拘早晚,頻用為效。如藥冷,即再炒1次,用畢,其炒藥不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
《潔古家珍》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,炙甘草7錢半,瓜蔞根2兩,當歸1兩,黃芩4兩(一半銼,炒火色,一半酒溼過,曬乾),生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兩額角痛,目睛痛,時見黑花,及目赤腫痛,脈弦,欲作內障,得之於飢飽勞役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臨臥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潔古家珍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五靈脂(別研)、高良薑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男婦心腹痛疼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同煎至4分,卻入米醋1盞,再煎至6分,乘痛時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五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玄胡索1兩,當歸半兩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五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樟腦1錢,硼砂1錢,青鹽1錢,火消1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火蟲牙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頭)1兩,赤芍藥1兩,藁本(去土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細辛(去苗土)1兩,黑狗脊(去毛)1兩,骨碎補(去毛)1兩,自然銅(醋淬7遍)1兩,萆薢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肢體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兩,用手帕包定,上用熱鹽包納,在痛處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外科百效》卷四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皂角、麻黃、生地、熟地、牙消。

功效主治

楊梅瘡結毒,潰爛見骨,起泡疼痛,行步艱難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土茯苓2兩半,每日服2帖;服至7日見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百效》卷四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: 拈痛散

配方組成

蒲黃1錢,靈脂(各炒)1錢,官桂1錢,雄黃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崩,心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生薑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