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和湯

《古今醫鑑》卷七: 三和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5分,川芎5分,白芍藥1錢,熟地黃2錢,陳皮8分,制半夏8分,茯苓1錢,黃連(薑汁炒)1錢,枯芩8分,黃柏(炒)8分,山梔(炒)8分,枳殼8分,桔梗、杏仁(去皮尖)、桑白皮、五味子(去梗)、知母(去毛)、貝母(去心)、玄參、白朮(土炒)、阿膠(蛤粉炒或面炒成珠子)、馬兜鈴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痰盛,潮熱陰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2碗,煎8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八: 三和湯

配方組成

橘皮2兩,厚朴2兩,檳榔2兩,白朮2兩,甘草(炙)2兩,紫蘇2兩,海金沙2兩,木通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脹,善噦,四肢滿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6升,去滓,再煮取3升,溫服1升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: 三和湯

配方組成

麻黃3兩(去節),杏仁2兩(去皮尖)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鼻塞聲重,痰嗽,體熱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半盞,煎3分,熱服,進3服。蔥粥投之,衣被蓋,汗出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三和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芒硝、大黃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甘草、薄荷、竹葉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事不來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先用茶調散吐之;吐訖服本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: 三和湯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面裹煨)6兩,人參(去蘆)6兩,草豆蔻仁6兩,白茯苓(去皮)6兩,白豆蔻仁6兩,甘草20兩,青州棗肉3斤,陳皮2斤(去白),蒼朮2斤(去皮,銼,米泔浸1宿),厚朴3斤3兩(去皮,薑汁制炙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入鹽,空心用沸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